偃师高级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
一、(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栖息/哂笑 悄然/翘尾巴 窗槛/挑拨离间 ......B. 薄膜/模样 连累/打擂台 强迫/呼天抢地 ......C. 蛊惑/酒盅 仆倒/卷铺盖 效率/绿林好汉 ......D. 穿梭/唆使 雾霾/打埋伏 挣脱/对症下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绰约 隽永 别出新裁 明辨是非 B.殉情 矫健 涸澈之鲋 郢书燕说
C.揣摩 修茸 随声附和 一筹莫展 D.缭绕 风靡 迫不及待 揠苗助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对骑电动车带人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样既方便了自己,也没有妨碍别人。 B.由于竞争激烈,加以缺少规范,原本质优货好的钢琴市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
C.我们班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栩栩如生,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D.娱乐圈女明星为吸引眼球,迅速出名,有的重包装,有的靠走秀,手段不同,各有千秋。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段时间,由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宣布对南海部分岛礁拥有主权,致使我国维护南海领海、领土主权完整的行动越来越困难。
B.以娱乐性阅读为主要目的的穿越小说往往并不叙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借用历史人物的名字,讲述历史版本的现代爱情故事。 C..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D. 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干家务活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这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
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私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思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然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6.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是发 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的, 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帮助 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人。 7.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 己”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 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 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善属文 属:写 .B.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 聊:悠闲 .C.于半道粟里要之 要:邀请 .D.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 舆: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乐琴书以消忧 ..B.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见犯乃死,重负国。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 既自以心为形役 ..D.即便就酌,醉而归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0分)
四、(22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4分)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江写望
【宋】林逋
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渔船。
【注】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不娶,长期隐居西湖的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①“片水无痕浸碧天”一句中“浸”在使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3分)
答:
②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歌作简要欣赏。(3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又前而为歌曰:“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 ,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③ ,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④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 ⑥ ,羽化而登仙。
五、(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七里香花开 刘彦林
当我站在庭院里,眺望着春天的油彩渐渐将山野涂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时,常常被那种热烈而浓郁的芬芳围绕、浸润,直至陶醉在无边无际的春景里……这一幕,是我童年记忆的剪
接式回放。如今,身陷闹市,整日穿行于水泥丛林,太多的时光被通俗影视占据。特别是融暖的阳光在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上呈现春天的葱郁的日子,觉得空虚难耐,而每夜的梦中也回放着七里香花开遍山野的迷人丽景。
提及七里香,内心往往被芬芳填满。我视其为童年生活的灿烂霞光,映照得懵懂的记忆一片艳丽,更像生活的周遭激荡着浓重的花香,连空气中都布满新鲜的蜜味,身心如沐浴在用各种鲜花精配的浴池里那样心神飘然。当推开回忆的门扉,逼入眼帘的是起落的山脉、纵横交错的沟壑和苍翠浸泡的碧野,然后跳入视线的是熟悉的村落——二十多座房舍镶嵌在七里香围绕的山窝里,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腾着,静态的山水有了灵动的意味,还有那条淙淙不息的小溪,便构成了童年生活的朴素花园。
那年月,每当田埂边的桃花、杏花、苹果花、梨花赛事式地开罢后,春阳的目光钟情于苍翠的山野。在初夏的边沿,那刺藤上的七里香便被风儿唤醒或是被鸟儿喊醒了,渐渐钻出绿叶的包裹,将洁白的嘴唇轻轻张开,一朵接着一朵次第绽放。清晨出门,山野会给你一个惊喜,仿佛一夜之间,那神奇的嘴唇满山皆是,都笑盈盈的,哈着特有的香气。或许每一张小巧的嘴里都倾诉着对春光的赞美吧!一朵朵组成串,一串串聚成簇,一簇簇围成堆,一架挨着一架,一坡望着一坡,整个山上成了洁白的海洋。雪白的波浪随风涌动,芳香如潮,把山村装扮得宛如头上插满头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让人打心眼里怜爱。这时清风徐徐,香气侵入肺腑,你不沉醉哪能由你?
我记忆最深的是七里香花被剪的情景。每当七里香开满山野的时候,村里人乘农活不忙,全家老少全部出动,背着背篓,提着竹篮,拿着镰刀、剪刀,围在一架架七里香下。他们先用镰刀割下花朵繁茂的藤,然后用剪刀一朵朵剪到篮子里,剪满一篮后倒入背篓。如果手快,一上午可以剪满一背篓七里香花。乡亲们满脸笑容,像背着一背篓一背篓幸福欣喜而归。次日,就可以去卖了。那十多天里,满山都能听到人们欢快的笑语和剪刀快速的咔嚓声。七里香被剪得遍体鳞伤,但绝对不会抱怨乡亲们的残酷。到了第二年,她又会捧献出更多的花朵!每年,七里香可给每家增加上百元的收入,因此,男孩子才能穿上了新买的短袖、短裤,女孩子才可以穿上好看的花裙子。
转瞬间,十多年的时光不觉已逝。当回过头来瞧望门前的山坡时,山上却再也找不到花开如白蝴蝶飞舞般的情景,再也嗅不到那种浓郁的芬芳了。虽然可以找到七里香花,但稀疏得令人顿生遗憾和怜悯。究其原因,或许当初镰刀和剪刀肆意的伤害是一方面,更大的原因是无节制的开荒,农田日益占据七里香的家园,她们被逼到远离视野的地步。但这能埋怨被贫穷吓怕了的父老乡亲吗?他们当初的作为,不也是为了赶走贫穷吗?
这几年,我分明看到乡亲们富裕了。一座座砖房拔地而起,电视、冰箱等家电拉近了和城市的差距,很令人欣喜。而回顾四野,脉络依旧的山坡上很难找回童年记忆中的景象。我曾无数次扪心自问: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喜悦吗?每临七里香花开放的季节,我异常怀念满山洁白、香味扑鼻的七里香。
15.文章第一段写到童年时山野的记忆,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