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文学创作之桥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学创作之桥

作者: 王 耿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3年第5期

《桥的翅膀》是铁凝于2009年11月25日在首届中法文学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这个演讲由三个部分组成,阐述了桥梁与文学的关系。然而,该演讲自始自终都没有涉及建筑学上的真实的桥梁,而是将桥隐喻为一种具有沟通作用的符号并揭示其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铁凝在演讲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位摄影记者在山林里迷路,并遇到了狼群,他边用闪光灯吓阻狼群边拼命奔逃,最后借助架在山谷中的一个摇摇欲坠的水槽逃到了安全地带,这个水槽也就成了摄影记者逃生的桥梁。摄影记者面对腐朽陈旧的水槽时也曾忐忑过,因为他不知道这个水槽是否能承担起他的重量,但是身处绝境的他别无选择,只能勇敢的骑在水槽上向前挪动,终于到达对岸。铁凝从这个故事中联想到了作家的文学创作,作家有时候必须让自己的写作遭遇危机,从而激发创新的勇气,“山谷水槽”也就成了逼迫作家打破常规、超越自己的桥梁。这让我们联想到了铁凝本人的文学创作之路,她从香雪、安然、朵朵这些纯情的少女,渐渐地走出“个我”的小世界,走向社会,由单纯的人变为“社会的人”,从而在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创作出孟北京、司猗纹、韩桂心等一系列复杂的有时代烙印的异化人物。在转变与超越的过程中,铁凝是否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山谷水槽”呢?试想,古语中面临“才尽”的“江郎”若能直面创作窘境,在“才尽”之际挖潜创新,找到并勇敢地闯过自己的“山谷水槽”,大概也就不会陷入才思枯竭的境地吧。

第二部分由法国画家库尔贝的一幅名作《为死者化妆》引入,探讨了法国另一位画家巴尔蒂斯与库尔贝绘画风格的传承关系。铁凝认为,巴尔蒂斯是一个成功的“剽窃者”,他用大师不经意的“下脚料”铸就起自己的辉煌,并使自己成为大师。巴尔蒂斯从他的前辈那里“借”到了通向自己的江河湖海的桥。歌德曾经说过:“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吸取了前人的精华,就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作家的文学创作也是如此,每一时代有成就的作家都是在汲取前辈丰富的营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铁凝也不例外。我们认为,铁凝的启蒙老师应该是她的父母,铁凝出身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是一名画家,母亲是一名声乐教授,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她后来的写作灵感和敏锐度是有一定影响的。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以“大老粗”为荣,视音乐、舞蹈、绘画为资产阶级情调,但铁凝却近水楼台先得月,在音乐和美术的熏染下长大。铁凝自己也曾说过:“我所谓美术对我的熏陶,便是借助于父亲吧。”可见铁凝对绘画艺术有一定研究,因此她在这次演讲中对库尔贝和巴尔蒂斯绘画风格渊源的论述是有自己理解的,可以说,铁凝从她父母那儿“借”到了通往文学艺术之路的第一座桥。铁凝的文学创作从1975年开始,她早期的创作受到孙犁的影响,她很注重从日常生活里捕捉细节,以善良的目光注视着农村那些普通而又平凡的农民,尤其是那些青年女性质朴、美好而又纯洁的心灵世界。在写作风格上,铁凝同样朴素、简洁,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这与孙犁的风格极为相似。然而,要实现超越,必须要形成自己个人的特点和风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铁凝开始冶炼属于自己的金矿,创作出《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一系列作品,探究新时期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价值,从而也凸显了铁凝自我的审美主体意识。八十年代末期,《麦秸垛》问世,其中蕴藏着的民族意识与现实主义精神依然流淌着孙犁大师的神韵。可以说,“继承与创新”是任何艺术创作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在新与旧之间有一座看不见却又能清楚感知的桥梁。

第三部分铁凝以精炼的语言探讨了三出中国传统戏曲:京剧《乌盆记》以及两出地方小戏。《乌盆记》说的是一位名叫刘世昌的商人被歹人杀害,但通过一只乌盆昭雪复仇的故事。铁凝从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戏曲中极为先锋的一面,这种先锋性沟通了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学。第二出戏曲是一个地方小戏,讲的是封建旧中国一位长者充当红娘促成了一对不能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舞台上的演员想象力丰富,长者把男人和女人无形的眼光像有形的丝线一样一束一束收集

文学创作之桥

文学创作之桥作者:王耿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2013年第5期《桥的翅膀》是铁凝于2009年11月25日在首届中法文学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这个演讲由三个部分组成,阐述了桥梁与文学的关系。然而,该演讲自始自终都没有涉及建筑学上的真实的桥梁,而是将桥隐喻为一种具有沟通作用的符号并揭示其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i2sm18fyf6msol1o4w75dq8n1si8z00ua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