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期待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构建;评价;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88-0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自新课改以来,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与管理
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个人责任,这容易导致“责任扩散”,小组成员各自为战、一盘散沙,使合作流于形式。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明确各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
(一)学习小组的构建
1.将班级学生分成8—9个学习小组,每组
4—6(7)人,由不同学习
能力层次、不同性别的学生均衡搭配组成,组内结成互教互学互帮对子,鼓励按学习基础“优—般”、“良—差”结对,形成合作学习的互补性。组内学生每人一个学号,例如
3组1号,他的学号就是
31号,7组6号,就
是76号。座位安排必须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可就近前后就坐,也可对面就坐。
2.每个学习小组设组长
1名,由组织学习能力较强或威信较高的学生
担任,负责该组学习的组织及管理。各学科在小组内安排一名学生担任该组的课代表,负责收发作业,督促相关学习任务的完成,并协助任课老师对该组进行管理。小组每个学生都应是相应科目的课代表,利于学生学科发展。
3.各学习小组自拟组名、口号,按照学习的状况及自我要求进行合理的小组学习分工。
(二)学习小组的管理
1.对上课发言的学生,根据发言质量给该组、该生加分,加几分由任课教师决定,一般一次发言加
1—3分。班级的科代表负责记录本节课的
发言、得分情况,课后交值日班长汇总,每天一公示,每周一汇总,一月表彰一次。
2.各班必须建立小组学习竞赛规章。班主任坚持每周对本班发言情况进行评比小结,为课堂教学改革创设良好的氛围。对在自主学习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及时表扬,树立典型;对自主学习中不积极参与或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进行谈话和帮助,消灭自主学习活动的死角。
3.各学习小组自拟管理制度。由于学习小组的建立与管理尚在初试阶段,还没有成熟,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生活行为习惯的自我约束力还不是很高,所以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去进一步的规范,为此,各小组在组长的领导下,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力量,结合小组特点及各成员的自身特点,拟定出具有一定操作性、行之有效的组内管理制度(小组内通过)员在此制度下全面进行合作学习。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一)课前的小组内合作学习
在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自主学习(预习)的过程中,有可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还会生成一些其它的问题,通过努力有些问题学生能够自行解决,但总会有一些不能独立解决,这种情况下小组成员将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汇总、分类,通过小组碰头会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交流,以期问题的解决,对讨论没有结果的问题进行分类归总,以小组为单位于课前反馈提交给科任老师。
(二)课堂的小组间合作学习
科任老师将各小组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重组,并结合教师预设的问题在课堂上直观展示(黑板板书或课件)给各小组,让已经解决相关提交问题的小组承担提交问题的小组成员的辅导(探讨、交流)
,以期通过小组
,小组成
间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达到取长补短的学习效果。对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课堂精讲点拨。
(三)课后的小组内合作学习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复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巩固练习是常见形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题目不能解决,这样,课后的小组内合作学习便是必不可少的,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生物课小组合作学习应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在教学模式中,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
好的问题情景,会引发学生的兴趣。生物课一般会安排在下午进行,学生比较疲惫。如果一上来就讲课,会让学生感到平淡,没有意思。所以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二)小组间合作探究
根据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确定学习方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次小组活动:每人针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适合青少年的“一日食谱”
,并分析其原因。接着同学们在组内进
,尝试
行交流,并做好记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一份“一日食谱”
提出一个主题鲜明,类似广告语的食谱名称。最后采用答辩的形式,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通过无记名投票评选全班的最优食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的膳食是否合理,是否健康,再通过营养师的建议矫正他们过去不合理、不健康的膳食行为。同时通过小组讨论,除了解决疑问、完成学习目标外,还使学生的协作精神得以加强,也让学生体会
到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三)小组间的总结汇报
小组的组长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展示
或者对其它小组提出质疑或答疑解惑。这样,小组成员倾听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且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反应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增强,小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对合作成果的评价
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看汇报的内容,也应对小组成
员的合作学习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以在小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布置新的更高层次的任务。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在培养合作精神,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能够体现出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方针。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会理解、倾听、尊重他人,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对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可以让不同特长和优势的成员在团体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得到加强,为完成某一任务,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有所提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时,笔者设计小组组装生物膜的模型,学生分工协作,进行分组合作的实验。照片显示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获得更多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培养了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更加要注重“导”,让学生自学、自思、自练。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相互帮助,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要不断探索、努力研究,
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