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路
文/刘益勤
【期刊名称】初中生
【年(卷),期】2015(000)032 【总页数】2 责任编辑:刘小明
每天上下班,脚步匆匆。为省时间,上下班路线我选择穿过一家单位,尽管老是担心门卫询问叫停。
今天刚出那单位大门,就看见前面的人行道,有一段一边堆满了泥土,仅留下一条窄小的通道,只能容一人通过。
这时,跳跳蹦蹦地从后面赶上来一小女孩,大约十岁光景,背着书包,显然是附近小学的学生。她快步走进窄小通道,我紧随其后正欲进入通道,可她突然调头回走,差点撞在我身上。我一愣,抬头一看,前方,一拾破烂的老头背着一大编织袋正要进入通道。我内心一震,哦,小女孩是在给老头让路呢。 能给一个捡破烂的脏老头让路,且那样自然、不假思索,这行动如电流迅速击中了我,让我由衷地对身边女孩投去敬佩的目光。她也正看着我,红红的小脸上镶着有些许歉意的微笑。我报以微笑,对她赞许地点了点头。
能给一个捡破烂的老头让路,这行动说明她具有尊重老人、尊重劳动、不以貌取人等等品质,这在当今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不是吗?我们身边有太多养尊处优、说话做事独来独往、毫不谦让的例子。现在生活好了,尤其是城市,孩子们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这方面的教育。不要说小孩,就是我们这样的大人,每天匆匆忙忙的,可能在不经意间,也会忘掉尊重和礼让。不是吗?刚才要不
是她,我不可能察觉对面有位年纪超过我父亲的老人也要走过这条窄小的路。 面带微笑,我与小女孩并排站在路旁,等候老人的通过。
老人显然也感到了我们的让路,脸上漾起了笑容,加快脚步,胸脯也似乎挺了起来。
我也骄傲地挺了挺胸膛。
假如有可能,我希望,与小女孩就这样一直并排站下去,在热闹街头,站成一尊永远的雕塑。
(摘自《我的兄弟姐妹》,海南出版社出版) 写 法 探 讨
文章虽短,但写法上能给我们诸多启示,值得学习、借鉴。
本文以记叙为主,也穿插有议论。第五自然段,就是一个以议论为主的段落,它揭示了女孩让路的意义,也给本文主题确定了基调。
然而我看重的并不是这一点,甚至是否要用直接议论来揭示事件的意义,我认为还值得商榷(总觉得直白了些)。我看重并赞许的是在记叙中作者所采用的一些写法。
本文多用映衬写法。如“我”对女孩的赞许和愿意与她一起“一直并排站下去”,站成“街头”“雕塑”,这是以“我”为映衬物,衬托女孩行为的亮丽,突出女孩品质的高尚。又如老人“脸上漾起了笑容,加快脚步,胸脯也似乎挺了起来”,这是以“老人”为映衬物,突出女孩所表现出来的“尊重”的非凡意义——给人带来人格尊严的觉醒。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我”是一位每天脚步匆匆的上班族,看似与女孩让路事件无多大关联,其实闲笔不闲,不但与下文有多种联系,而且对全文意义不凡。
对于“我们这样的大人,每天匆匆忙忙的,可能在不经意间,也会忘掉尊重和礼让”,它是伏笔;对于“我与小女孩并排站在路旁,等候老人的通过”,它既是对比(“我”的前后对比),也是映衬。“我们这样的大人,每天匆匆忙忙的,可能在不经意间,也会忘掉尊重和礼让。不是吗?刚才要不是她,我不可能察觉对面有位年纪超过我父亲的老人也要走过这条窄小的路。”这样的“反思”正是由它开始而顺利达成的。
而“我”的“反思”对本文意义重大,它与老人 “脸上漾起了笑容,加快脚步,胸脯也似乎挺了起来”的描述一起,让本文的内涵瞬间立体丰满起来。 (文 意) 课间休息
看书睡觉与睡觉看书
有一天,老师正在上课,看到两个同学枕着书睡觉,而其中一个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一个是差生。老师把那差生拉起来骂道:“你这个不思进取的家伙,一看书就睡觉,你看看人家,连睡觉也在看书。” 【文献来源】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unior-high-school-
students_thesis/0201226365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