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宋代词风 4 柳永词两首 课内自我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面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
弄晴:指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
B.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烟霞:借指美丽的自然景色 ..C.都门帐饮无绪 ..D.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受
解析:D项“清秋节”指凄清的秋季。 答案:D
2.本课两首词中,有许多借代取意的地方,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 )
A.户盈罗绮,竞豪奢 ..B.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 ..C.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D.留恋处,兰舟催发 ..
解析:B项“箫鼓”代指音乐;C项“凤池”代指朝廷;D项“兰舟”代指舟子,船工。
答案:A
3.词的诵读不要读断,也就是不要把意思相连的词语读开,这是对词的诵读节奏的基本要求。下列词句,诵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D.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清秋节:指中秋节,佳节时分别,让人更难承
解析:C项应为“便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答案:C
4.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隋唐,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解析:本题C项中“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错,应是由词牌的要求决定。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望海潮》,完成5~6题。
望 海 潮 柳 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下面对《望海潮》思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词人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手法,描写杭州的繁荣景象,仿佛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
B.词的上片,一开头就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揭示出所咏的主题。 C.词的下片,从湖山胜况、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杭州美好的风貌。
D.本词以铺叙的笔法,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生动地展示了杭州的美景和都市
的繁华,写得委婉低沉,是典范之作。
解析:本题中,D项“委婉低沉”错,本词上片带有豪放派色彩。 答案:D
6.试分析“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①“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对仗工整,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整,情韵亦自悠扬。“弄晴”“泛夜”互文见义,说明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莲女的歌声。③“嬉嬉”二字,则将吹羌笛的渔翁和采莲姑娘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
(二)阅读《雨霖铃》,完成7~8题。
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对《雨霖铃》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三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去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让人觉得路途茫茫,道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片中“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解析:“结构疏散有致”错,应为“结构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