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白柳初级中学 陈德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并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
②描述菜豆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说出种子植物比其他三类植物占优势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的交流和合作; ②培养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识记种子的结构及部分的功能。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观察玉米种子的子叶、种皮和果皮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因为玉米种子的子叶只有一片且很薄,不易观察;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不易观察。
2、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交互式交流、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提出:种子植物是如何繁殖的?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采用表演剧——不同植物类群代表各诉说本“家族”(类群)的特征。引出种子植物。 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启动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展示种子, 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展示自己收集的种子或果实,并介绍它们的名称。
展示不同的种子,提出: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那它们的结构是否也不相同呢?通过下面观察实验,你会找到答案。 展示并介绍各种子的名称
通过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种子,了解种子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 角色互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获取新信息。
观察菜豆种子结构, 指出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是: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
巡视指导,视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豆类种子,鼓励学生从种子结构的形态、位置、名
称等方面推测各结构的发育方向或功能。 组织发言,小组间讨论、交流。
板画演示豆类种子的结构 小组观察实验台上(或自带)的菜豆种子,对照课本的结构或教师提供的挂图,推测种子各部分的发育方向或功能。 个别小组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并说明,其他小组质疑。 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 归纳豆类种子的结构。
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展搭平台。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
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设问:玉米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也能萌发成幼苗,那么,玉米种子应该包含哪些与豆类种子相似的结构?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巡视,适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总结玉米种子的结构 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想、发言,其他同学评价
实验验证
一小组代表利用玉米结构剪贴图,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并说明,其他同学评价。 观看、反思自己的认识 培养迁移思维 玉米种子与菜豆种子结构的相同点与区别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80)中的“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的比较”表格 独立完成
?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填写相关表格。学生评价。 及时巩固知识 种子的分类 依种子的胚的子叶数进行分类: 含两片子叶的——双子叶植物
含一片子叶的——单子叶植物 倾听、理解、识记 拓展新知
总结种子的基本结构 引导、总结、归纳 小组讨论、总结、归纳: 不同的种子,形态、大小千差万别,但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种皮 种子
胚:胚芽、胚轴、 胚根、子叶 巩固新知
种子植物产生种子的意义 出示讨论题: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其中一个重要的 原因是什么?
引导、归纳 小组讨论、归纳。
个别小组回答,其他小组质疑、评价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归纳能力
课堂练习 出示一组由浅入深并联系生产实际的习题 当堂巩固 巩固新知识的同时,感受知识的用处和价值
小结:1.你知道种子植物与生物圈中其他三类植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
2.你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吗?
3.你能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4.你能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吗?
5.你认同了“种子的传播是与其周围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这一观点了吗? 板书设计
一、观察种子的结构
1、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
2、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
3、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菜豆种子 有 和 子叶 无 玉米种子 有 和 子叶 有
二、种子植物产生种子的意义 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是初中生物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本节课的重点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习过程、探究过程的体验,强化了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师生、生生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立足点是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不足之处是学生动手观察的时间短了一点点,还有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还不够,当同学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时,当同学们对探究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时,应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点评和鼓励,这有待于今后加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