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现代抒情与抒情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及其传媒语境研究》评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现代抒情与抒情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及其传媒语境研究》评析

作者:房伟

来源:《东方论坛》 2017年第5期

《现代抒情与抒情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及其传媒语境研究》[1(] 以下简称《现代抒情》),是青岛大学王金胜博士最新的研究成果。王金胜的研究视野非常广阔,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自我认同”问题有着很深的认识。近几年,他的研究领域又扩展到了现代散文的理论研究。一直以来,散文理论研究,都是文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其原因在于,散文的文体意识,与意识形态相对疏离,在表征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性上,不如小说、诗歌等文体那么明显。散文更多地表现出情感的个体性和多样发散性。

从抒情性的角度,阐释和理解当代散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陈世襄、高友工等海外学者在一系列论述中,将“抒情传统”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乃至中国文学之特质。在其视野中,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与以史诗、戏剧、小说为主要文体的西方文学“叙事传统”相对照,并立,代表着中国文学、文化的内在神髓和精神理想。除了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诗的发达,散文无疑是抒发主体情思的另一重要文体。作为现代文体的散文,究竟有何“现代特质”,其艺术与历史文化思想究竟有何关联,“现代性”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基质,对现代散文究竟有何艺术美学肌理上的渗透?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中,散文又如何在历史中迁流衍变?换一个角度看,现代散文之艺术、美学与其赖以产生和传播的现代报刊之间有何具体联系,后者如何建构现代散文艺术?《现代抒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独到、深入的发掘与思考。

《现代抒情》突出的学术特色是,对中国现代散文的现代性内涵、特质、美学、修辞等进行了历史化考察。正如作者所指出的:“‘五四’以来的散文之前所以被冠以‘现代’并非仅含时间涵义,或仅被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单元/ 单位,关键在于,现代散文作为一种现代文学体裁,它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进程中,形成了其鲜明的现代特征。”专著对现代散文的现代性阐释就立足于这一基本观点。中国现代性的大历史语境决定了中国散文现代性品格的建构,决定了散文文体的特质与流变,因此对其分析和阐释也应在此语境中进行。专著将对现代散文“情”“志”之真、体式结构、语言色调等艺术本体论的研究,与“五四”以来人道主义话语和个人主义话语建立起积极的联系,不仅对其中所蕴含的人道关怀和个体表现进行了有效阐释,从而凸现现代散文的个体性面向,展现散文作家作为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心灵的“真”与灵魂的“深”,而且,充分肯定并发掘了现代散文文体创设的自觉性与艺术审美的自律性。在作者看来,对中国散文现代性的理解,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民主、科学、自由、人、个体等理念的层面,毕竟无论是个性主义的阐释还是民族国家想象的阐释,都属于过于庞大的观念,未必能在具体的散文作家尤其是在具体文本中得到回应。在国族/ 个体、文学(“纯文学”)/ 历史、想象/纪实之间多有龃龉。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散文,未必都具有詹姆逊所说的作为第三世界文学的“民族寓言”性质。因此,《现代抒情》一方面并不孜孜于散文文本中寻找“现代中国历史”的普遍结构,另一方面,又坚持历史化原则,将现代散文看作现代个人/ 国族主体藉以建构自身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表述形式。

即以《现代抒情》将散文视为抒情艺术而言,便有其特定的视角和观点。在这里,作者辨析了如下问题。第一,现代抒情不同于古典抒情。在进入现代之后,中国散文所包蕴的情思具有了现代性,尽管它在意境的营造、词句的锤炼乃至美学趣味上会对古典诗文有所借鉴,但从总体上看,现代散文之情与思的内涵、品质,文体结构,文风等则迥异于古典散文。严格地说,现代散文以其现实性、世俗性、平民性和大众化,突破和超越了古典散文的文人化、贵族化、个人化和诗性。与“现代中国”或中国现代性纠缠在一起的现代抒情,不仅扩大了“情”的内

涵,有着鲜明的“感时忧国”精神,比如以政论文、杂文、报告文学等为代表的对时事的关注和现实批判,有着“反传统”的基本立场和对“个人”“自我”的深切感怀,且更发挥出空前的思想与精神震撼力,乃至宏大的社会能量。第二,与此相关,“情”之表现的现代性。这体现在现代散文具有了更能体现作家个人/ 族群主体性的散文体式,如艺术散文(美文)、絮语式小品、独语式小品、杂文、杂记、游记、传记散文、散文诗的“分类”,在这文体“细化”的背后则是“人”“个人”“文学”的自觉;也体现在“叙事”“说理”等因素对古典抒情美学模式的再造。“现代抒情”不再是陶渊明、李后主、柳宗元、曹雪芹式的个人化、浪漫化、田园化、情操性或伤春悲秋、怜月惜花,而是或有浪漫主义根底、或有社会人生的投入,或有俗世生活的滋味。就此而言,专著界定的抒情理念,以及作者以此为视角对现代散文艺术的凝神观照,与海外学者王德威的“现代抒情”论有心神相通之处:“我认为‘抒情’或‘抒情性’不见得必须局限在一个文类里面,也就是不见得必须以(西方文学定义的)诗歌的形式来作为唯一依据。……抒情也可以扩展为叙事以及话语言说模式的一种……除此,我们也可以把抒情当作是一种审美的视景或者愿景——在现实人生之外,我们借用不同的艺术创作媒介,所投射的对于个人乃至群体的审美的观感,以及实现这样的一种审美观感的心志及行为。再扩而广之,我们也可以把抒情当作是一种生活的模式,一种对实践日常生活的方法或姿态。在很多情况之下,因为有了抒情的层面,平白的生活似乎就有了滋味。”尤其是对“抒情”政治性维度的特别强调:“一种抒情的审美观或生活模式也隐含了政治的维度,一种参与、干预或脱离政治历史情境的企图。”[2](P72-73)专著对散文现代性、主体性内涵的阐发,对各体式散文形质及其历史性变异的剖析,皆立足于对中国现代性情境下抒情话语的重释。

《现代抒情》另一突出特色是,对散文与传媒之关联进行的细致的个案研究。专著在借助原始资料文献还原现代散文的历史建构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传媒理论,对传媒与散文艺术之间深隐复杂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具有典型性的文学报刊对散文艺术建构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细致的爬梳与考辨,涉及《晨报副刊》与艺术散文本体的理论建构、对“五四”杂文、科学小品的倡导和推动;《语丝》与知识分子话语的建构、与“独语”体、“絮语”体散文和小品散文的建构;《万象》散文的“现实性”、纪实性、趣味性、批判性文体美学,《论语》与幽默小品,《人间世》《宇宙风》与性灵散文,《现代》与现代散文作者生态的构建、现代散文文体特质及功能论争等重要内容。

专著对传媒与散文之内在关联的论析,对深入理解现代散文之文化精神和文体特质极富启示性。第一,现代传媒与社会现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决定了现代散文自身的社会化、现实化、纪实性和公共性品格,相对于古典散文,现代散文无疑有着更多的现实面向,而现代报刊的新闻、报导、消息等新闻文体,会渗入散文文体的形塑之中,其直接的表现便是催生了杂感、杂文、报告文学等新型散文文体。第二,现代传媒与读者大众关系至为密切,这使其具有古典散文作家所要竭力进行精英化文人化改造的平民化、大众化乃至世俗化、娱乐性、趣味性、消费性特点。第三,现代散文思潮、流派、社团生成与建设无法脱离现代传媒作为平台与载体的存在。《新青年》 《晨报副刊》《 语丝》《现代评论》《小说月报》《论语》《申报·自由谈》《现代》等报刊,提供了现代散文思潮、流派、社团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载体和文化氛围,建构了散文社团流派与现代散文文体、艺术、美感之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关系,重构了中国散文的现代性质与特点。第四,现代传媒使散文作家获得了一种新的文体意识和审美观念。传媒通过现代性语境中对“古典散文”传统的“发现”、重构和对欧美散文作品与理论的译介,构筑了一个中外古今散文对话的平台,通过对自身内部资源的审视、选择,及其与现实、历史、文化的多重对话,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自身的文体特征和文类细化。

概言之,《现代抒情》注重文献资料梳理、作家作品分析和理论阐释结合,在历史的内在脉络中,对作为现代抒情话语的中国散文之现代性进行了多重视角的探究,深入检视了现代主体的“情感结构”与散文文本结构以及中国现代性话语机制之间的呼应与参差对照关系,其“现代”“抒情”的切入角度,体现着对一种以主体为导向和本位的现代性情感表现模式的切实把握。专著对这一模式如何走出其古典形态,穿越其借鉴的欧美资源,并在“现代中国”历

史和话语情境下走向细化和分化等历史场景与过程的揭示,无论在理论观点和学术方法上,都具有清晰的启示性意义,是现代散文理论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现代抒情与抒情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及其传媒语境研究》评析

《现代抒情与抒情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及其传媒语境研究》评析作者:房伟来源:《东方论坛》2017年第5期《现代抒情与抒情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及其传媒语境研究》[1(]以下简称《现代抒情》),是青岛大学王金胜博士最新的研究成果。王金胜的研究视野非常广阔,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自我认同”问题有着很深的认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hjtf2e70779c964hjsm5kaxd91bpl00kt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