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学困境的文化思考
河南文学困境的根源在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的文化意识在丧失其政治中心的保护伞后演化出的负面效应:农业文明的保守闭塞,使得河南文学乡土情结过重,文本题材和视野比较单一、封闭;创新精神弱化、缺失。因此,先进的文化是河南文学兴盛的重要依托。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使文学回归到正常的审美判断中来;引进外来文化,丰富河南作家的创作资源和价值选择,使创作方法多元化;加强当代文化创新,使河南文学注重题材领域的开拓和艺术形式的创新,适应当下社会生活的新型审美理想。
标签:河南文学;困境;中原文化;现代化开发 一
中原大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长期是历代政治文化中心,诞生了无数精美的文学作品。赵宋以前,河南文学的发展是与全国文学的发展同步前进甚至是遥遥领先的。而之后,河南文学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倾向,以至于逐渐走向衰落。这种境况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有所改观,如今文学豫军的队伍也日益壮大,然而仍然缺乏大师级文学巨星,本土作家实力不够强大,和古代河南文学的辉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那么原因何在呢?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现象和河南深厚的传统中原文化相关,长期积淀形成的儒家正统文化意识一旦丧失其政治中心的保护伞,便滞留为精神上的惰性与盲从、思想上的封闭与保守。这种状况既影响了中原文化的健康发展,使得河南在文化的意义上日趋边缘化,也是河南文学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
(一)农业文明的保守闭塞,乡土情结过重
历史上中原文化的先进性与农耕经济的发达密不可分。乡土题材是河南文学长期以来的创作优势,但如果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这种浓郁的乡土情结仍然占据着叙事的主流。而且并没在思维向l度和深度上有所扩展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反思其被边缘化的可能了。
首先是封闭性问题。长期小农生产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艰难的生存环境,铸就了河南人朴实、倔强同时又现实、狭隘、拘泥的性格特点,而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生长的河南作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文化传统的束缚,对外界形成一种心理本能上的拒绝和排斥。思想上无法表现出更大气魄,文本上也就体现出相应的封闭性,突出表现为作家创作视野的狭窄和题材的单一。刘震云曾经指出,河南作家缺少对生活的新发现、很少写出生活的另一面,善于把可能变成不可能而不善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多以河南来看世界而不是以世界来看河南。
其次是乡土情结过重问题。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农业文明占据绝对优势,但在河南有些作家的作品里,乡土本位已遮蔽了其创作视野,造成创作题材单一。但事实是今天的河南已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向着一个工农商贸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