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读书笔记
【篇一:读书笔记 原创系列 美学概论】
关于“美”
——《美学概论》有感
班级:艺术 074班 学号:2052707327 姓名:许磊 什么是美?羊大为美。
什么是学?一个人蹲在房间里认真钻研的过程就是学。
“羊大”之所以为“美”,是因为“羊大”好吃之故,而“美”的本意则是“羊大”。
什么是美学?我认为,就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营盘里吃饱了羊肉然后评论哪块羊肉更味美的学问。 一、关于“美学”
一直以来,“美学”这个名词,在我看来,从来没有一个可以书写出来的诠释。上完《美学概论》这门课,我才稍稍敢于加以言辞。从老师第一堂课开始记起,从荆州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而遇难一事开始说起,我才发现,原来,美学是可以建立在一种语境 、一种价值之上的。
美学,任何学科的建立都应有它的起点,那就是事实,即现象。而对于审美事实的客观存在,则决定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其审美关系则构成了客体、主题以及动态特征。
听了荡气回肠的西北歌谣,苍凉万分的秦腔,以及缠绵幽怨的江南小调,才晓得,“美”,没有任何限定和分区。看到大海,则被它的辽阔征服,顿时,我们会因为它的辽阔美而心胸开阔;看到日出,我们怎不会因为它东升跃起的那一瞬灿烂而折服;看到高山,我们会因为它的雄壮美而叹然自身的无力还有渺小,有人望而却步,有人攀登其高从而使其至脚下,无论怎样,这都是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美的感受。也正是由于此,我才可以坦然的告诉自己,美学就是研究美以及对美的感受和创造一般规律的学科。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说,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审美之度——“和”
中国文化中,“和”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从宇宙观看,世界万物的依存关系内涵着一种“和”,即差异面的统一;从人与世界的关系来
看,“和”指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内涵着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合理内核。总之,“和”是事物稳定的常态、有序的象征。
作为哲学范畴的“和”,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在儒家思想中,表现为“中庸”。中庸之道是孔子处世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既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论,也是儒家的审美尺度。
在中国最早的人论是孔子的仁学。以“仁”为美,以“和”为美的表现形态,把审美和人格修养、道德实践和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化。孔子的仁学,既是对神学的反思,也是对人自身的思考,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追求,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也是人的自我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就像《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和”呢!
在孔子美学中,始终是以人为出发点,把审美和人格修养、道德实践、人生联系在一起的。美,体现在人的道德实践中,是人的美德的外在显现。孔子弘扬人格美,对人的理想和自我价值的自我实现表现出特殊的关注,形成了儒家以道德为准绳,以善为美的审美追求。儒家把政治、审美和人生联系在一起,促使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化。儒学以善为美,其美学思想表现出鲜明的为人生的色彩。
那么,我们再回归到荆州大学生救人遇难一事所引发的论坛中,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这样,我们就开始怀疑提倡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其实,学校教育教给学生的只是应试能力,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呢?我认为,则是没有普遍提高的。我甚至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换作是自己,在当时的情形下会是怎样的反应,结果不得而知。“救人一命,等于拯救了一个世界。”这样一句伟大的话语,在渔民小船 的渔夫身上,丝毫感受不到一点关于“仁”、关于“和”的语境,更不用谈“美”了。也虽说死者已矣,生者唯有强忍悲痛,壮烈的活下去,但是,逝去的“生命美”、“人格美”,又有谁人知?
显而易见,我们也可以看到“挟尸要价”的行为触犯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底限,同时也丢失了作为人真正所要追求的东西。
我们在唏嘘之余,是不是也应当反思一下,让同样的悲剧不再发生呢? “仁”不仅是一种善,更是一种美。以“仁”为美,不仅仅是人格美。
三、美的本质
要说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审美对象包括现实生活和艺术世界,而现实生活又包含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同样的,艺术世界更是千奇百态,给人以崇高的美的享受。说到崇高,它的美学特征除了艺术的崇高外,还有自然的崇高、社会的崇高。
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认为自然即为美,美的本质是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符合事物的规律,也就是中国哲学中所说的“道”。中国古代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更多的是通过对“道”、“气”、“妙”的探讨而反映出来,与西方强烈的思辩特性相比,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更强调宇宙本身的意蕴和人的精神境界。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有以下几种观点:美在形式说;美在完满说;美在愉悦说;美在关系说以及美在生活说。
美在形式说中,如古罗马建筑、故宫的对称美等等;而美的完满则不等同于完美。我们在生活中,要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也要客观化、自然化。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美是自然的一种最大的秘密,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种普遍而清楚的意见:它在本质上还属于未被发现的真理。”合乎自然的即为美,反之则为丑。这个审美标准,它不仅仅适用于天地万事万物,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人和社会的和谐自然为美,人自身的和谐自然同样表现为美。大道至简,大道至美。
【篇二:美学概论笔记】
美学概论笔记 导论
美学:简单说来就是人类思索美的理论体系
------我们可以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美学的对象和方法 三,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武举论美,《乐论》,诗论,画论,书论 (二)西方:
1,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18世纪:1750年鲍姆加通美学》,标志着美学诞生 3,德国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美学史第一次高峰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革命性意义:
奠定理论基础;完成审美本体论转向;提出方法论原则. (四)美学研究细化;流派多元;部门美学;中国美学 二,美学的对象和方法 (一)美学的研究对象:
1,学术观点:否定说;美与艺术;审美经验;审美关系
2,审美关系中的美的本质,美感,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审美教育 (二)美学的研究方法:
1,原则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具体方法:
哲学思辩,艺术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 发生学方法,科学实证,语言学现象学解释学等 三,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1,《美学概论》:
属美学[美学理论,美学史,门类美学]中的基本理论部分,即美学的核心内容.
2,基本框架:
a,美论,美感论,形态论是构成理论的核心骨干
b,艺术美论,审美论,美育论是构成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c, 余论部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并通过呈现研究中曾经和正在面临的难题,展望美学发展的未来 第一章 美论
美论:是对美学元范畴的研究,即美的事物美之为美的根据及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本质规定性和一般原理. 一,美的探索(一)(二) 二,美的本质(一)(二) 三,审美关系(一)(二)
美的探索(一)
美是难的,但并意味着美的本质的不存在,以及美的本质的无法发现. 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
a,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b,苏格拉底:有用就美;
c,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 d,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e,普洛丁:神(好比太阳)是一切美的本质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a,达芬奇,莎士比亚肯定自然界本身的美和美感的正当性(艺术是镜子);
b,狄德罗:美是关系---真实的美,相对的美; c,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性质,美即美感;
d,博克: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唤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感,小巧,光滑,娇柔. 美的探索(二) 3,古典美学:
a,康德:美是崇高的象征,美涉及的是知性和理性对象的形式,超越了具体的认识和道德内容;
c,费尔巴哈:自然界和人替代绝对精神,实现自然主义,人类学基础上的美学;
d,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想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是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生活是美的母体;重大突破与发展;阶级观点的初步尝试 4,三个论美模式:
a,美在自然属性:美在客观形式(技术美学,迪扎因,设计美学); 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弗洛伊德,阿恩海姆,苏珊朗格)
b,美在现象之后的本质:柏拉图理式,普洛丁太一;康德人类集体理性,黑格尔绝对理念;休谟主体性;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 c,美在关系,美是生活: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
美的本质(一)
对美的本质必须尽可能地按照马克思本人对美的理解进行界说. 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劳动:
劳动不仅改造着外在自然界,而且历史地改造着自身.a使主体于客体开始分化;b使身体器官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c创造了人格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