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展;《汉书》断代为史,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世以《史记》为通史的开山,《汉书》为断代的初祖。

6、荀悦的《汉纪》开创了编年体断代的先例;刘向和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开创了中国目录学。

7、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史学出现重要转折,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较大。二十四部正史中有八部修成于唐初。 8、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是史学的总结性著作。 9、《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10、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为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1、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特点是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多样的表述形式的结合。 2、《隋志》史部将史籍分为13类,即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等。

3、二十四史:是一部珍贵的历史巨著,上至黄帝时期,下至明末,长达4000余年。

4、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主要体裁之一,它以时间为中心,依照年月顺序记述史事,其优点是史事与时间相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念。《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以鲁国为主;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荀悦的《汉纪》是关于西汉一朝的编年体断代史。袁宏有《后汉纪》。《资治通鉴》也是编年通史。

5、起居注按时间顺序专门记载帝王的言行;实录是历代所修的每一帝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记。

6、纪传体始于《史记》,后有《汉书》。《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汉书》改为纪、表、志、传四体。

7、纪传体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流行的史书体裁。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8、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9、唐代杜佑的《通典》记载历代制度沿革。南宋史学家郑樵有纪传体通史《通志》,其得意之处是其中的二十略;宋末元初马端临著《文献通考》记录至宋代的典章制度。以上三书合称“三通”。

10、纪事本末体是又一种史书体裁,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11、史评指评论历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史评分为两类:一类重在批评史事,一类重在批评史书。 1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刘知几。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也是一个代表作。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一是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二是以古为镜,经世致用;三是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四是德识为先,才学并茂。(简记:学古实德。要记牢,可能出中型题甚至大型题)

2、会通古今,重视通史著述,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主潮。 3、以古为镜就是要通过研究历史来发挥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4、刘知几提出史学三长是指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和史识三长。史才是指修史的才能,主要是指历史编撰和文字表达方面的才华和能力;史学是指占有史料和掌握历史知识;史识是指史家的历史见识、见解、眼光、胆识等。章学诚指出还要有史德,即著史之心术。 5、史学家必备的素质是秉笔直书。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这一章大中小题都可以出,备考重点的内容都要掌握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两个重要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的政治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2、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3、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 4、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

5、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没有一个民族象中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对传统美德的总结和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

2、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和合理内核,是指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社会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

3、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有两种: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规范。

4、孔子的三达德是指:知、仁、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孝、悌、忠等一系列德目,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

5、孟子四基德是仁、义、礼、智,并将其扩充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6、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提出了四维七体,四维是指礼义廉耻。

7、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8、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一是仁爱孝悌;二是谦和好礼;三是诚信知报;四是精忠爱国;五是克己奉公;六是修己慎独;七是见利思义;八是勤俭廉正;九是笃实宽厚;十是勇毅力行。(简记:仁义谦诚忠厚公勤慎勇)

9、仁德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道德 中都最基本的德目,在世俗首先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10、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作为道德规范,它的内容较为复杂。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指礼制、礼教;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指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指礼貌;作为与人相处的关系,指礼让。

11、好礼、有礼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12、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懒惰的本性;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

13、中国传统的义利观的基本内容是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1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形成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人格,也造就了种种道德人格。

第三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历史发展

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其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精神互摄整合而形成的有机体,儒、道、佛三家是其基本构成要素,其中以儒家为主;其二,它随着中华民族

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而生长发育,在此过程中阶级性与民族性、时代性与普遍性交错并存,混然一体,相辅相成,相补相协。

2、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三阶段:一是先秦时期的孕育展开阶段;二是汉唐时期的抽象发展阶段;三是宋明时期的辩证综合阶段。

3、中国古代神话的三个特点:一是崇德不崇力;二是惩恶扬善,善恶报应;三是重天命而轻命运。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最初建构自己精神世界时的价值取向,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普遍和永恒的影响。

4、周礼成功地把氏族社会的原理转换为文明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为日后中国社会建立了伦理生活的范式。其后的儒家伦理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影响最为深远;道家的思想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5、汉唐是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统一、封建化的时期,分为两汉儒家、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三个阶段。

6、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概括地讲就是人伦、人道、人性。

7、中国人性思想的特点:一是强调人禽之分,突显人的尊贵;二是人格均等,人人可圣;三是修身养性,向内探求。(可能出论述题)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这一章的核心是

第一节 中国远古宗教

1、宗教的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2、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人类文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立的。

3、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意识,是指对自身的本质及自身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

4、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 5、中国远古宗教形式以自然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其中尤以自然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

6、自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及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其中尤以日神为重。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1、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一种较成熟、系统的人为宗教。

2、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3、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治病,创始人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一派为太平道,创始人是张角,与黄巾军有联系。

4、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方术的角度创立了道教的凡鼎系,代表作是《抱朴子》。

5、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老子》而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又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6、道教信奉的最高神是三清尊神,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

7、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气功。 8、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自于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

2、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

4、佛教原先比较注重个人的解脱,后者逐渐发展为强调“慈悲普度”。

5、12世纪左右,佛教在印度溃灭,世界佛教中心移到中国。此前,佛教在两汉之际就已传入中国,可以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左右。

6、魏晋时期,佛教分为三派,即心无派、即色派、本无派。

7、梁武帝、慧远和竺道生是南北朝弘扬佛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说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的思想基础上。

8、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就表现形式而言,这时的佛教是一种宗派佛教。 9、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1、中国历史上的三教是指儒、释、道三教。

2、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化,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3、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该学说治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其表现:一是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二是表现在其修行方法从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后人称理学是儒表佛里,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这一章的考点是不太多,把备考重点掌握就行了,但要注意可能出一两个生冷的大题目。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1、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宗教的功能基本上是由哲学承担的。

2、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 3、《周易》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社会风俗的结合。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4、周易中的八卦是指:乾坤坎(水)离(火)艮(山)兑(泽)震(雷)异(风) 5、中国的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6、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本经书。

7、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它还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现实之中。 8、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9、《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

11、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1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

13、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教是他的颇有特色的学说。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1、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指无限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

2、中国古人把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称为“宇”;把古今旦幕、往来之时称为“宙”。

3、中国古代宇宙的主要观点:宇宙是至大无外的;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大流,即易;宇宙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一个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宇宙不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或机械排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

4、天人关系问题,也就是人在宇宙间之位置问题,也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中国哲学主要主张天人合一,也有主张天人交胜的。

5、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有复杂的涵义:第一层是指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是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6、中国哲学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

7、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境界是指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8、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1、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2、《中庸》提出的为学五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简记:学问思辨行)

3、儒家中比较推崇逻辑之学的是荀子及其后学。 4、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发达的是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对待、过程、流衍、动态平衡。

5、直觉体悟:即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6、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观:即言行一致,要把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结合起来。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这一章是基础,可能出大题目的地方一定要记牢,对类型和特点两大主题都要系统掌握。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伦理类型

1、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2、中国文化形成的三条件是: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的生存系统和与之相应的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3、德性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重德,以德摄智的文化。智性文化是相对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的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学基础上的文化。

4、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表现在: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5、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宗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6、伦理道德学说是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7、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强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鼓励人人都加强道德修养;对包括君主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此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还能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保持高风亮节。消极作用是:它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注意:三个积极,一个消极,三个积极是鼓励修养道德制约 维护正义)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 

展;《汉书》断代为史,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世以《史记》为通史的开山,《汉书》为断代的初祖。6、荀悦的《汉纪》开创了编年体断代的先例;刘向和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开创了中国目录学。7、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史学出现重要转折,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较大。二十四部正史中有八部修成于唐初。8、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是史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h00x08ar502ra61xna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