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完备而系统;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3、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是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

2、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 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8、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9、商鞅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1、欧州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希腊。 2、欧州封建皇权的专制一直受到宗教力量的抗衡,宗教势力一直制约着皇权。

3、中国从迈向文明开始,统治者就凭借武力使神职人员成了它的奴仆,形成了以个人为核心的权力专制体制。

4、中国君主专制的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统治者普遍采取对工商业和贸易压制的态度,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

5、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 经基固 专极端人控严)

6、从春秋时期开始,以郡县制为其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体产生,这种新的专制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末期。

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

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简记:伦理型 政治型 两个化)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这一章内容比较多,需要全面把握。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2、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3、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4、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5、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6、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

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2、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3、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4、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5、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6、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7、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8、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9、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一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土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度中解放出来,产生了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阶层。二是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规模日盛,多因素交织,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三是竞相争霸的诸候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为多种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四是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后,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下次向下层,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2、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因为此时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1、秦汉文化的主旋律是对宏阁的追求。2、秦始皇统一文化的主要措施:一是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工作;二是统一车辆形制;三是统一度量衡;四是统

一人们的文化心理,设官专掌教化;五是实行郡县制,废除封建制。3、西汉末古文经出现,学者内部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4、今文经是指以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为依据写成定本;古文经是指用古籀文写成的儒家经书。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1、魏晋南北朝战乱和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出现了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表现在一是玄学的崛兴;二是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三是儒、玄、道、佛相与激荡。2、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的,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3、玄学对魏晋文化思深潮的影响:一是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因此使魏晋学术富于谈玄析理。二是玄学与美学联系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魂,促成了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观念;三是玄学的现实意蕴对魏晋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上的建构。4、道教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南北朝时基本定型。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1、隋唐文化气象恢宏,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在门阀世族衰落的同时,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地位上升。2、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其次是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3、唐代诗、画、书、文都有着巨大的成就。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1、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有着昂扬的生命活力。2、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3、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强调以天理遏人欲。4、两宋的土大夫文化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宋词、宋画都是这方面的体现。5、两宋的市民文化逐步兴起。6、瓦舍勾栏是指市民文化表现自我的固定游艺场所以及专供演出的圈子。7、宋代官学的特色:一是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二是重视发展地方学校。8、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明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1、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重效应是指:一方面,两宋汉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的忧患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是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2、元朝,程朱理学开始成为官学。3、元杂剧的文化意义是谴责黑暗,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4、元代有了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表现在:一是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形成了回回民族;二是元代中西交通的开辟,为基督教入华创造了有利的气候和土壤;三是亚欧大陆的沟通,为东西方旅行家远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马可波罗及其《马可·波罗游记》。 第九节

明清:沉暮与开新1、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阶段,也是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型的历程。2、文字狱是指以文字之过定罪处罚的案件,始于明初,盛于明清,大批儒生士大夫因文字而遭横祸。3、明清时期文化专制的表现一方面是盛行文字狱,在文化领域制造恐怖;另一方面是崇正宗,灭异端,明朝以朱理学为宗。乾隆发动了19年的禁书活动。4、明清两代的文化,一方面是文化专制主义空前,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出现了不少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如以“致良知”之说打破程朱理学一统局面的王阳明。5、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都对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程朱理学提出了批判。6、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是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社会现实反映,其理论代表是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的独抒性

灵说,代表作是《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7、明清两代进入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时期。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8、西学东渐起始于明末清初,进展不快,在雍正年间几近中止。9、明清文化的特点:一是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二是早期的启蒙思潮;三是古典文化的大总结;四是西学东渐。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这一章不是太重要的,内容不多,掌握要点即可。出大题目的可能很小;简答题也不多。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1、中国文化并非封闭的系统,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为中介,中华各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之间都在交融共进。

2、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经济类型是农耕、游耕与游牧。

3、秦汉以后,中国文化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即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和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其中中原定居农业文化是核心。

4、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一方面是冲突、战争;另一方面是文化互补、民族融合。

5、游耕文化的特点:一是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二是与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生活;三是由游耕模式决定了该民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成熟的水平。(简记:刀耕火种 游动生活 不成熟水平)

6、汉化即少数民族融入汉族;胡化是指汉族人融入北方游牧民族;夷化是指汉族人融入南方游耕民族。

7、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体现在经济生活、衣着服饰、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化、史学等诸方面。

8、藏族的史诗《格萨尔》中世界内范围内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

9、用蒙文创造的《元朝秘史》《蒙古源流》和《蒙古黄金史》并称为蒙古三大历史名著。 第二节 中外文化的交汇

1、中国文化在发展史上,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州文化。

2、中外文化大交汇有两次:一次是汉唐时期,一次是明清以后。

3、从汉代开始,中国文化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当时的外来文化,先是西域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后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深。 4、南亚次大祟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5、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它是在改造了儒学和佛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文化组合的典型。

6、梁启超曾将中国历史分为“中国之中国、亚州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为”亚州之中国”时期。

7、明清以后的中西文化交融,以历算为开始,从万历年间开始。

8、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

自然科学。

9、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被日本称为日本佛祖。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

这一章出大题目的可能性不大,但2001年江苏卷出的小题目有8分之多。可见细的地方一定要记牢。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及其人文精神

1、人类最初的精神产品是语言。文字的出现晚于语言,直到5000年前才产生。

2、在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只有语言和遗传代码是人类从祖先传给后代的两种最基本的信息。

3、语言是人最重要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人的思维、感情、知觉意识、文化承诺等;语言又是维系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基本纽带,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主要手段,是传统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媒介。

4、语言是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深藏在民族语言中,因而语言结构具有民族文化的通约性。

5、汉语的组织方式有很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根源于汉语建构的简易性;主要表现在词语的弹性上,即词义功能的发散性上。

6、汉语在组成句子时,除了讲究语法上的选择和词汇上的选择之外,还讲究音韵上的协调平稳。

7、汉语句子组织建构过程的两个基本环节是组块和流块。 第二节 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

1、上古初民所采用的原始记事方式有:结绳、木刻、图画,以及在器物上划刻,用以帮助记忆、交流思想。

2、随着一些符号的反复使用及先民在使用原始记事方法中的经验的积累,文字因此孕育而生。大约在距今4500年左右,出现了文字。

3、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有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指事是指用点、划来指出人或物的动作、状态或位置,是一种抽象的描绘;会意即组合两个以上已有之字,表达新的意思。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 4、汉字形态的演变:最初的造字过程是观物取象的过程。

5、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汉字的发展史又是图画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征逐渐退化的历史。 这种退化不是要将汉字发展成为一堆纯粹假定性的符号,而是要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更好地适应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汉字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

6、汉字逻辑框架的核心是表意。在汉字的表意功能不断完善中,汉字的结构形态无论在历时层面还是共时层面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历时层面来说,汉字的文化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符号化的嬗变过程。

7、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属于比较成熟了的中国文字,具备象形、指事等多种造字法,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知识点 

完备而系统;二是专制主义严密。3、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是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h00x08ar502ra61xna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