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团队建设要有工匠精神 ——专访华东师范大学信息
化办公室主任沈富可
文/本刊记者 王左利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网络 【年(卷),期】2016(000)007 【总页数】2
“在IT人员规模上,不能做简单的比较。如果站在全校的角度上,有两种IT模式供你选择,一种是得到高质量的、个性化的、灵活的IT服务,但是需要高投入的模式,另外一种是得到质量可以的,精细化程度比前者差一些,但是投入不那么高的模式,你来做选择,你选择哪种?”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沈富可说。
他认为,信息化团队要有工匠精神,满足“技术背景+管理教学专家”的角色,把每个系统当做自己的一个艺术作品不断雕琢,精益求精。 Q=《中国教育网络》 A=沈富可
信息化团队要满足技术背景+管理教学专家
Q:国外大学的信息化团队很庞大,但是在国内同等规模的高校IT团队要小得多,这种局面您觉得未来几年会突破吗?您提出要打造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团队,那么,信息化部门内部和外部需要做哪些工作,要有哪些机制体制的创新? A:国内高校在短时间内达到国外大学的信息化团队的规模很困难的,这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虽然我国已将教育信息化提高到“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的高度,教育信息化被寄予厚望,但由于这种推动作用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推动作用的效果也难以做到“立竿见影”,因此在真正组织实施过程中往往被理解为一个技术部门实施的一个技术问题,是一个仅仅可以通过项目外包的形式由合作伙伴完成的“经费投入”问题,不需要太大规模、高质量的自己团队,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教育信息化真正要发挥“主战场”、“大规模”、“常态化”的作用,必须有一个了解教育教学、高校管理并能伴随教学模式以及高校治理模式的变革进行实时的信息化支持、保证数据安全的信息化团队,这个团队的要求一般的IT公司很难胜任;随着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目的、建设意义等认识的进一步成熟,关键是大家认识到高校自己的信息化团队在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后,这个团队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人员素质要求会进一步提高。 当然,要胜任教育信息化上述重任,信息化团队需要满足“技术背景+管理教学专家”的要求之外,更需要的是自己摆正“位置”,在学校中充当好支撑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服务师生的“教辅”角色,工作中必须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的精耕细作精神,不断开展创新探索,在“战略”上进行专业化“经营”,把这个工作当作自己的一份事业来“经营”,在“战术”上不断提升个性化管理服务水平,把每个系统当作自己一个“艺术作品”来不断雕琢、精益求精。从而保证无论是技术平台,还是业务系统,抑或是服务团队,都是可扩展的、可持续的,使得信息化系统越来越接近理想目标。 Q:我们一直提“价值”,在当前的形态下,您觉得高校信息化部门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A:站在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整体水平的高度来定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将学校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与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衔接合一,使信息化
观念深入到高校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心中,逐步实现“顶天立地”,对学校规划形成有效支撑、发挥“顶天”作用的同时,满足师生用户的使用需求、为用户解决问题提供便利、发挥“立地”作用。
要实现上述要求,需要将高校信息化主管部门从“单一条线部门”改变为“综合基础部门”,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团队需要满足“技术背景+管理教学专家”要求的根本原因。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当前急切需要探索首席信息官(CIO)的运行模式,负责学校的信息化规划、业务协调、系统建设与应用推广等。在各个二级院系、部门、单位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岗位和人员,使信息化体制嵌入高校的每一个单位元素,从平台上、机制上、安全上推进两级建设(信息员制度、学院试点制),完善的“IT治理体系”。 Q:华东师大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有哪些心得?
A:华东师大的工作刚起步。有这几项:1.坚持以服务师生为根本;2.基于ITIL的一站式平台建设,并逐步扩大到机关的其他业务;3.对教学的紧耦合支撑;4.院系二级单位试点;5.以作为求地位,努力争取学校支持。 一句话问答
Q:您觉得在您的工作中,最难的地方是哪里? A:人员规模小,不充足以及各部门的配合上。 Q:您觉得贵校的信息化团队最出彩的地方是什么? A:服务意识强,团队氛围融洽。 Q:最不足的呢?
A:薪酬机制不完善,人员结构有待优化。
Q: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