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选择——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文献综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献综述

经济学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选择——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

合理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有利于农业的健康运行,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同样,不合理的组织形式则会危害农业的发展。因此选择合理的组织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关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选择的问题,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旨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有研究的共识和不足。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划分

目前, 中国存在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种类繁多。

依据传统农产品与市场交易的交易方式,蔡荣、祁春节(2007)指出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形式,“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及“专业合作社”,三种组织形式中农户与市场不发生直接作用,而代之以公司或合作社的名义;而这里,赖景生,王京安(1997)是把它看做是根据中介组织的发展,他们把具体的经营组织形式分成三大类:“企业+农户”型,“合作组织+农户”型,“批发商+农户”型;也有许多学者将农业产业化组织归结为以下几个类型: 公司+农户模式; 专业化合作模式; 专业技术协会或农协+农户模式等。

根据农民主体地位的不同,王芳、过建春、栾乔林(2007)和董志举、蒋兴伟(2008),把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分为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根据农民主体地位的不同,也即根据代理作用的强弱,姜广东(2009)将农业产业化组织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农户自发的以农户为合约主体或全部签约人的组织,将其定义为“自组织模式”;另一种为其它谋利企业为合约主体,吸纳农户作

1

为一方签约人的组织模式,这也是一种产业化组织,但不是纯粹的农户或农户发起的组织,这种组织模式称为“他组织模式”。

按照在农业产业化组织组建过程中和运作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主体,张学鹏(2005)等将农业产业化组织分为政府主导型、能人主导型、公司主导型和专业合作社四种形式;张琦生(2010)将农业产业化组织分为两类4型,即:来自内部动力,或农民自发型(能人领办型), 即“农户+农户”模式的专业协会或合作社;来自外部动力,或政府推动型(项目引导型、企业带动型),即 “政府+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专业协会+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公司+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

此外,刘芳(2004)根据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经济要素、环节和层次,认为我国农村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主要是以家庭经济为基础的合作,是多种经济要素、多领域、多环节和多层次的合作。农业产业化组织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农村双层经营合作经济、农村股份合作制、农业产业化经济联合体、社会化服务型农业产业化组织。

总的来说,通过不同学者对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形式划分,虽然有名称和形式的差别,但是都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对于加强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肯定。对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分类,主要涉及了几个主体:农户、公司、专业技术协会、政府。这些组织形式都是根据各种契约,适应当代农业发展而组织起来的形式。其实质还都是一样的,看法都趋于一致。

二、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选择的研究

(一)存在各种不同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原因

这些学者都是从交易费用理论来分析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形式选择问题的。鲁振宇(1996)从信息成本、评估成本、交涉成本等说明农户的市场交易费用过高,从而主动选择贸工农一体的组织形式;丁力(1999)分析了农户面临的市场信息、市场垄断、市场风险,说明农户的交易费用过高,从而选择产业化经营来降低交易费用;胡定寰(1997)则从龙头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说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

2

中,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采取这种经营组织形式。杨明洪(2002)则提出从内生交易费用来分析和理解这种变迁演进,“出于节省内生交易费用的考虑,组织中保留更多的市场成分,出于节省外生交易费用的考虑,组织边界便向企业方向移动。这样,基于商品契约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形式,也就成为必然”。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同时存在呢?

林坚、马彦丽(2006)指出,即使在一种组织形式发展最充分的领域,另一种组织形式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完全控制某一行业市场的情况非常少见。

这些学者都从交易费用角度来分析了主要几种形式其自身的不足之处。对于“公司+农户”形式,蔡荣、祁春节(2007)指出“公司+农户”形式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其生存时间并不会一直延续。周立群、曹利群(2001)也从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契约约束和有效协调需要依靠仲裁机构(如法院)等利益中立的第三方进行协调,但协调成本极高甚至不可能。公司与农户双方的约束力弱,使得“公司+农户”这种组织形式极其不稳定。对于“公司十合作社+农户”形式,蔡荣、祁春节(2007)指出由于契约不完全,企业也不能完全制约合作社签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治理缺陷。对于“专业合作社”形式,他们指出由于市场力量的不对称,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较低且农户承担更多的风险,为避免自身利益受损,农户有动力组建“专业合作社”。

本人认为在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形成、并存的问题上,学术界已经有了较为全面并且趋于一致的解释,都运用了交易费用的理论来分析。总结起来,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组织的本质就是出于对交易费用的节省而对市场的替代,经济组织的核心就在于节约,不同的交易对应不同的契约选择,以便节约交易成本尤其是治理成本。

(二)不同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选择依据的比较研究

1、 在交易成本上的差异

姜广东(2009)在讨论形式选择问题之前,先给定了几个假设条件,讨论以他组织与自组织为大类的各种组织之间的比较。提出自组织地缘关系使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弱,农户有可能与组织一起参与市场,使交易环节减少,降低了多级代理所要的费用。而他组织则不然,在农户与最终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企业、

3

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中间交易环节,交易中的中间环节越多,代理费用就会越大。

蔡祁、朴春节(2007)认为“公司+农户”组织形式降低了农户单独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户利益;“公司+合作社+农户”作为农产品市场组织形式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产品质量和产品价格更加稳定,农户收入得到提高;“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契约选择。

林坚、马彦丽(2006)也提出“专业合作社”在与农户的交易中,更有利于克服由于不完全和非对称性信息以及资产专用性的存在所产生的交易费用。 2、监督成本不同

姜广东(2009)从治理结构的效率上,看出自组织内的激励问题比较容易解决,有助于节约内部的管理费用。他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合约是自上而下的,因而这种合约并非具备自我实施的性质,因而监督合约实施的成本较高,造成内部管理费用的上升。

蔡祁、朴春节(2007)认为“公司+农户”组织形式公司与农户直接签约时契约的数目等于农户的数量,而且还要监督每一份契约的履行,监督面宽且分散,履行和监督成本很高。“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作为农户的群体组织,减少了企业的签约数目,也简化了契约履行的线路,降低了风险值,监督费用也会相应降低。合作社对农户拥有相对充分的信息,因而可以进行直接有效的监督,且监督成本较低。“专业合作社”内部,农户仍然作为独立经营者,这就降低了合作社对农户生产的监督费用。

3、在稳定性上的差异

周立群、曹利群(2001)提出公司与农户双方的约束力弱,使得“公司+农户”这种组织形式极其不稳定。

蔡祁、朴春节(2007)根据契约约束的脆弱性,组织有效协调的困难,有限理性的存在,提出契约双方不可能准确预见未来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双方的讨价还价所造成的交易费用增加,就导致了契约的不稳定,也即这种组织形式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关于“公司十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他们认为稳定性得到加强。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契约不完全,合作社不能制约企业的压级收购行为,企业也不能完全制约合作社签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治理缺陷。

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哪一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都是现阶段尽力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组织载体,各有优劣。在几种主要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比较中,姜广东更为全面,因为他在知识、技术与信息的外溢性,风险是否分摊,套牢的机会主义等方面还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比较。

(三)选择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

在形式选择问题上,各个学者都列出了影响组织形式的因素。

以下学者是从交易费用相关角度来分析制约因素的。史月兰(2005)提出交易费用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建立的制约因素,认为农民要自己建立合作组织是需要交易费用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大大减轻了政府与农民的交易费用,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需要政府降低交易费用支持农业产业化组织;Staatz(1987)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了资产专业性、不确定性、外部性以及科层制对合作社成立产生的影响,认为只有当采取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时,合作社才会出现;另外,Zusman(1992)也运用合约理论建立了在合作杜中集体选择规则的筛选,这个模型解释了合作社在信息不充分、不确定性、有限理性和追求讨价还价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其章程和筛选其集体选择规则。

从市场和生产力等角度分析,赖景生,王京安(1997)认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具体经营组织形式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市场发育程度起着关键性作用;隆定海(2007)认为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市场化程度、制度安排和农业生产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相关主体角度分析,寇平君,芦凤君,吴金环(2004)认为组织形式受到的影响因素包括:小规模家庭生产经营方式与观念的制约;农业的弱质性;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制约;一些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失当,起了越俎代庖的作用;乡镇企业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偏差与不足;土地制度的制约;历史上发生过的农村合作化与人民公社运动仍深刻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政策、制度管理约束。部分学者通过Logit、Probit模型对影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如兼业与商品化程度)、文化程度、对合作社制度的认知程度、政府支持等。至于各因素多大程度上产生影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5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选择——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选择——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合理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有利于农业的健康运行,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同样,不合理的组织形式则会危害农业的发展。因此选择合理的组织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关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选择的问题,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旨在对已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gmly55vs76h1tx45d7638ccg96n4k006z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