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 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 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 成人 (4.0~10.0)×10*9/L
新生儿 (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 (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 (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百分率 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0.01~0.05 (1%~5%) (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 (50%~70%) (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 (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 (0~0.1) ×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 (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 0.12~0.8)×10*9/L
编辑版word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 (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 (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编辑版word
Hb低于45g/L者应予输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低于105g/L者应寻找贫血原因;高于180g/L者应作进一步检查。高于230g/L者,应紧急采取治疗措施。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MCV/RDW分类法
贫血分类 正细胞贫血 大细胞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MCV MCH MCHC 贫血 正常 增高 减低 正常 增高 减低 减低 正常 正常 正常 减低 再障、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 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 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减低 MCV RDW 减少 正常 贫血类型 小细胞均一性 常见原因或疾病 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某些继发性贫血 减少 增高 小细胞不均一性 缺铁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非轻型)、HbH病 正常 正常 正常体积均一性 再障、白血病、某些慢性肝病、肾性贫血、急性失血后、长期或大剂量化学治疗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贫血 正常 增高 正常体积不均一混合型营养缺乏性贫血、部分早期铁缺乏性 (尚无贫血)、血红蛋白病性贫血、骨髓纤编辑版word
维化、铁粒幼细胞贫血 增大 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部分再障、部分肝病性贫血、某些肾病性贫血 增高
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 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病理增高见于: ·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 ·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减少见于: ·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 少于0.5×10^9/L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极大,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仔细监测。少于3×10^9/L可认为白细胞减少,应了解白细胞分类,并作进一步检查;多于12×10^9/L可视为增多,白细胞分类对确定增多原因有一定价值,应寻找感染的来源。30×10^9/L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
增高 大细胞不均一性 巨幼贫、某些肝病性贫血 白细胞分类(DC)临床意义:
编辑版word
中性粒细胞: 增高见于: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少见于: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 ·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某些血液病:慢粒、恶性淋巴瘤、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何杰金氏病等。 减少见于: ·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伤寒、副伤寒等病患者。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胞所致的传染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病恢复期、结核病、百日咳。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 减少见于: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
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 ·某些感染:伤寒、结核、疟疾、黑热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
编辑版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