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当地震波通过A界面时,速度均降低 B. ①为硅镁层,②为硅铝层 C. ⑤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不能传播横波 D. ①+②+③为岩石圈 17.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________波,(P)表示________波 (2)图中各层名称: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3)S、P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________Km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________不连续面. (4)在2900km深处,S波________,P波波速________,从而发现了E________不连续面. 18.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④是________面. (3)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故答案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内部圈层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2.【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F为地幔、G为地核.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软流层. 故选:(1)B.(2)B
【点评】(1)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图中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F为地幔、G为地核. 3.【答案】C
【解析】【分析】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两种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故答案选C。 4.【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由于地震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故根据这一特点,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是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消失),故结合图中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判断⑤莫霍界面、③古登堡界面.
(2)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由
题中图可以看出,横波在②外围处消失,可知地球内部呈现液态或熔融状态的圈层是②一外核. 故答案为:(1)B.(2)D.
【点评】(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
(2)由于地震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故根据这一特点,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5.【答案】(1)D (2)A
【解析】【分析】(1)A、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所以横波是可以通过岩浆的,故不符合题意.B、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主要是物质的状态而不是温度,故不符合题意.C、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所以与题干中2900千米深处不符,故不符合题意.D、地震波传播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速度也不同,地震波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下降,说明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故正确.(2)A、岩石圈是指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据图分析C地壳E地幔,所以岩石圈的构成是C+E的上部,故正确;B、岩石圈是指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据图分析C地壳E地幔,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而不是整个地幔,故不符合题意;C、岩石圈是指上地幔顶部和地壳,而E地幔G外核,故不符合题意;D、G外核H内核,G+H为地核,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1)D.(2)A
【点评】(1)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2)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判断出图中D莫霍界面,F古登堡界面,C地壳,E地幔,G外核,H内核(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 6.【答案】A
【解析】【分析】纵波能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不能通过流体物质。分析上面四幅图可知,②图显示在地面下一定深度横波继续存在而纵波消失了,表明②图错误;③图显示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同步均匀增加,③错误;④图显示横波、纵波速度在某一深度突然降低,而后又同步增加,④错误。①图显示在某一深度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而后纵波继续传播,①正确。故A为正确选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横波、纵波的特点,意在考查了学生对地震波经过古登堡界面的变化和利用此原理来寻找海底油。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需要同学们掌握地震波中横波、纵波传播特点与规律。 7.【答案】C
【解析】【分析】地震波就是地震时发出的震波,它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物质,纵波却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任一种物资中自由通行。通过的物质密度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快,物质密度小,传播速度就慢。所以我们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8.【答案】C
【解析】【分析】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由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地壳的内部圈层结构,岩石圈的构成。 9.【答案】D
【解析】【分析】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故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即可判断。 10.【答案】D
【解析】【分析】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 故选:D.
【点评】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 11.【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地震波大约在5KM处,波速开始明显加快,故判断该处莫霍界面应位于5KM位置处。
【点评】本题难度低,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比较横波和纵波在近地面处的波速大小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明显变化。 12.【答案】C
【解析】【分析】降水是由大气圈产生并汇集在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中,可判断④是大气圈;水圈为生物圈提供水资源,水圈渗透在岩石圈中,各圈层中的水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圈,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可判断①是水圈,②是岩石圈,③是生物圈。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简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即可。 13.【答案】A
【解析】【分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的顶部,它们都是由固态的岩石所组成。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地掌握岩石圈的范围 14.【答案】(1)D (2)C
【解析】【分析】(1)由题,北美洲的西部有高大的山脉,是落基山脉,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2)由题中图可以看出,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震灾害频繁.
故选:(1)D.(2)C
【点评】(1)萨维尔?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2)萨维尔?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15.【答案】(1)D (2)B
【解析】【分析】A、据图分析,P波为纵波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时纵波速度突然减小,但不会消失,故不符合题意;B、P波速度快是纵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故不符合题意;C、无论是P波还是S波在通过莫霍界面(地下平均深度17千米)时,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故不符合题意;D、据图分析可知,P波速度比S波速度快,说明P波为纵波S波为横波,故正确.(2)A、地壳平均厚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