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养殖32问 每日一问!
第一问:海蜇圈如何清塘?
答:经过长年的养殖,海蜇圈普遍存在老化(有机化、还原化、酸化、毒性化等)现象,为了减轻池底污染,净化养殖环境,清塘工作尤为关键。对于这样老化的池底,最好采取以下措施:养殖结束后,在入冬之前做好清淤工作,以保证有更多的时间让让池底得到充分的暴晒氧化。一般到第二年的3~4月份即可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如下:进水10厘米左右,先用漂白粉10—15公斤/亩消毒,24小时后再用生石灰15-25公斤/亩调整池底PH值,2~3天后泼洒活菌制剂,如“三环活力源”1-2公斤/亩。这样不仅能杀死部分病原体,还能稳定池底PH值,增强池底的自净能力。
第二问:放苗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答:清淤、消毒工作结束后圈内即可蓄水,时间选择在放苗前一个月以上。圈内蓄水至1~1.2米,选择晴天泼洒“藻安生”6-8亩/瓶,并与“三环活力源”合用。注意不要向圈内泼洒鸡粪、化肥等,以防臭底,污染水质。待水色较为稳定,透明度在40-50厘米左右即可择机放苗。
第三问:海蜇最适宜生长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
答:海蜇属于广温、广盐性的海洋生物,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适温为15℃-34℃,最适水温为18℃-25℃。适宜盐度为7-39。最适pH值为7.8-8.5。适宜溶解氧为≥4毫克/升。氨氮应≤0.6毫克/升。喜欢栖息在光照强度在2400勒克斯以下的弱光环境中。养殖水域中不得出现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无赤潮发生。
第四问:放苗密度多少更合适?
答:放苗密度的多少与饵料、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饵料不足、环境恶劣是限制放苗密度的主要因素。饵料不足会导致海蜇畸形率高、长势不均,而养殖环境恶劣会直接影响蜇苗的成活率。目前,普遍的放苗密度在30个-50个/亩。我们认为,如果饵料、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有所改善的话,放苗密度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反之,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盲目地加大投苗量反而会影响整体海蜇的长势,需要谨慎。
第五问:小人仙“蹦床”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处理?
答:小人仙发生“蹦床”现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1)放苗后不久,主要是应激反应造成。苗种运输时间长,加之该阶段气候不稳定,水位较浅,导致应激反应加重,“蹦床”现象普遍发生。选择合适的放苗时机,适当地加高水位,放苗前后泼洒“激活”,增加苗种抗应激能力。
(2)高温雨季期间,主要是缺氧引起。多发生在连续阴雨天、水质清瘦、浑浊的池塘。定期使用“底加氧”能有效预防,严重缺氧时,可配合“高力氧”+“速解安”同时使用,效果突出。(3)养殖中后期,主要由于底质环境恶劣造成。养殖过程中大量地投喂冰鲜料及合成饵料,导致池底污染严重,氨氮、硫化氢等毒害物质积累过多,不仅影响小人仙正常生长,严重的便会导致“蹦床”甚至死亡。养殖期间经常使用复合活菌制剂及分解型底质改良剂,如“利菌多”+“底居安”不仅能大大提高饵料利用率,还能有效分解残饵粪便,降低污染。
第六问:放苗初期pH值偏高是什么原因?如何处理?
答:结合近几年放苗的经验,第一茬苗放苗阶段经常出现pH值偏高的现象,一般在8.8至9.2之间,有的甚至超过9.5。过高的pH值极容易导致小苗死亡。其主要原因主要有 (1)养殖前期水质过肥,小型鞭毛藻大量繁殖,而浮游动物却很少,这主要是放苗前水位
偏低、不合理肥水所致,尤其是使用鸡粪、化肥等肥水后,pH值极易迅速升高;
(2)一些越冬或清淤不彻底的池塘容易出现此现象,主要是因为池塘底泥老化所致。放苗前应科学合理施肥(详见第7问),适当加高水位。对于老化的池塘,应及时改底处理。
第七问:殖前期该如何肥水?
答:养殖前期恰逢开春季节,水温普遍较低,早晚存在一定温差,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繁殖,所以该阶段水比较难肥。为了快速肥水,传统的方法会选择一些鸡粪、化肥等,结果往往导致池底严重污染、滋生大量的小型鞭毛藻类、pH值短时间内急剧升高等,反而不利于海蜇生长。池塘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也是多种多样的,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或几种肥料,都不能满足所有生物的需求,培养、丰富它们是需要营养全面的肥料的,即全价有机肥。“藻安生”、“肥水肽”都是属于全价有机肥,而且经过充分发酵处理,全部可溶、无残渣,是前期肥水和后期追肥的理想肥料。配合“三环活力源”肥水效果更佳。
第八问:影响海蜇圈肥水效果的因素都有哪些?
答: (1)、天气变化,连续阴雨,温差大; (2)、菌群缺少或失调,水质老化或单一施菌都会导致,从而缺少有机质转化的中介; (3)、营养缺乏或失衡,多出现在经常使用鸡粪或化肥的池塘,藻相单一,极不稳定; (4)、缺少碳源,碳是藻类合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适当补充碳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九問: 高温雨季过后,水体发红一般是什么原因,如何处理?
答:高温雨季过后,池塘水体经常出现变红的现象,主要原因有 (1)、甲藻大量繁殖,大部分是裸甲藻引起,显微镜检查可发现。雨后的晴天中午尤为明显,且pH值偏高,极易导致海蜇鼓泡、顶网,对小苗的危害更大。此种情况可以在雨后转晴之前泼洒“碧水安”2亩/瓶+“速解安”3亩/包,能有效预防,降低损失。对于已经出现的甲藻泛滥,可以局部泼洒漂白粉,之后“碧水安”3亩/瓶+“水中宝”1亩/包稳水解毒。 (2)、倒藻后水体也会发红,即遭遇天气剧烈变化后,藻类突然死亡,此种情况容易导致缺氧,海蜇出现上浮或在下风口集群。可泼洒“碧水安”3亩/瓶+“高力氧”2亩/包稳水增氧。待天气稳定后补充可溶性全价有机肥“藻安生”6-8亩/桶,培养有益藻类。
第十問: 在养殖过程中水发浑一般是什么原因?如何处理?
答:出现水体发浑,即所谓的泥浆水,主要有以下原因: (1)、进水、降雨、刮风等物理因素会导致水浑,尤其是水位降低的池塘,更容易出现。少量多次进水,避免大排大灌,适当提高水位都能有效避免水浑; (2)、水中缺少藻类、菌类等微生物,水体自净能力差,此时可以泼洒“碧水安”3亩/瓶+“水中宝”1亩/包,2-3天后“利菌多”4亩/桶+“藻安生”6-8亩/桶,补菌补肥,增加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 (3)、遭遇剧烈天气变化,池塘返底或缺氧易导致水浑,“底居安”4亩/包+“底加氧”2亩/包+“水中宝”1亩/包,能有效控制此类水浑。
第十一問:海蜇圈青苔如何防治
答:海蜇圈内的青苔一般在以下几种圈内容易暴发:越冬圈(尤其是养殖文蛤、缢蛏的)、水质清瘦的圈及换水量比较大的圈。在防治时,对于已经长出的青苔处理一般宜早不宜晚,选择晴天使用“苔藻净”1包/亩,维持5到7天不动水,光线越强效果越理想。待青苔死亡后
及时捞出,对于部分残留腐烂的青苔,可通过“底居安”3到4亩/包,改底2到3次将其分解。高温季节,一定要慎防缺氧,若有虾蟹鱼游边,应及时增氧。
第十二問:杀青苔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现在市面上的杀苔药的成分都是以三嗪化合物为主,其作用机理都有一下几个特点: (1)通过抑制青苔的光合作用; (2)都是通过根部吸收的; (3)这类产品都是酸性的。
基于以上几点,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需要: (1)选择连续三天以上的晴天; (2)泼洒时最好采取和水直接泼洒法,与沙土混合泼洒会有两个副作用:a、沙土会使水浑,影响青苔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对杀苔药的吸收;b、杀苔药会随沙土沉降到池底,会造成文蛤、小人仙误食中毒;
(3)避免与一些碱性的药物合用,如普通的增氧剂(成分以过碳酸钠为主);
(4)对于已经杀死的青苔应及时捞出,捞出后“福地安”、“底居安”多量多次改底,以防死苔在池底发酵、腐烂而引起底热、底臭。
第十三问:为什么连续阴雨天海蜇普遍长势慢?
答:连续阴雨天气,海蜇长势普遍比较缓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连续阴雨天气,气压较低,水体溶解氧也偏低,不利于海蜇生长; (2)受降雨影响,水的盐度大幅下降,不适合海蜇快速生长;
(3)光照强度不够,不利于天然饵料(藻类、浮游动物等)的繁殖。
第十四问:海蜇饵料应该怎么投喂?
答:要弄清如何科学投喂,必须先明白海蜇摄食的机理,海蜇属大型的水母,主要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通过不停地游动不间断地摄食,无明显的峰期,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但以浮游动物为主。我们经常投喂的豆浆、蜢虾、鱼浆等都属于有机碎屑,而且颗粒大,沉底迅速,海蜇可利用的部分极少,浪费的多,污染严重。 科学合理地投喂应注意以下几点: (1)、饵料投喂前需充分发酵处理,发酵后的饵料海蜇更易消化吸收,且容易被浮游生物利用,肥水效率大大增加。建议使用“EM6”发酵200斤料/瓶; (2)、浮游动物是海蜇的主要摄食对象,如何培养浮游动物是关键。“利饵多”一方面可以被浮游动物直接利用,使其大量繁殖,另一方面也能被海蜇直接吸收,经常使用可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3)、饵料投喂需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建议一天至少投喂两次。这样不仅提高饵料利用率,还能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意义重大。
第十五问:七八月份是什么原因导致浮游动物少,如何解决?
答:七八月份恰逢海蜇生长的旺季,但这一时期的海蜇长势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七八月份池塘中浮游动物较少,而海蜇恰恰是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的。该时期浮游动物少主要原因有,一方面七八月份温度较高,不适宜一些浮游动物的繁殖;另一方面七八月份雨水较多,且多数是连阴天气,导致藻类繁殖缓慢,浮游动物没有足够的饵料自然也就繁殖缓慢了。该时期海蜇对饵料的需求同样非常大,在天然饵料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及时补充人工饵料非常重要。我们建议,2-3天泼洒一次“利菌多”5亩/桶,提高水体自净力,避免水浑、
水脏;每天投喂“利饵多”5亩/包+“水产诱食酵母”2亩/包,一方面能培养浮游动物,另一方面也能直接被海蜇、小人仙利用。
第十六问:引起海蜇“顶网”都有哪些原因,如何防治?
答:海蜇“顶网”是目前养殖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各种规格的海蜇都有发生。主要原因有:(1)、应激引起的顶网,多出现在放苗阶段,当暂养池塘和养殖池塘的水质差异较大时,小苗不适应,就会出现上浮、顶网的现象。养殖过程中遇到水质突变,如倒藻、水华等,海蜇也会出现应激性顶网; (2)、气泡病引起的顶网,高温雨季较为普遍,多发生在水肥的池塘,顶网的海蜇头部有鼓泡现象,游动无力、上浮,大部分集中在下风头; (3)、饵料不足导致的顶网,海蜇主要生活在水体中下层,当饵料不足时,会游到水体中上层,甚至会游至边缘觅食; (4)、缺氧引起的顶网,水质清瘦、水浑、低压都会导致水体缺氧,尤其在海蜇栖息的中下层水体,缺氧程度更严重,海蜇体质下降,活力降低,都逃至水浅的边缘或下风头,以缓解缺氧的程度; (5)、底质恶化引起的顶网,长期投喂的海蜇池塘底质普遍老化,尤其在高温季节,底臭现象更明显,不利于海蜇栖息,上浮(俗称上吊)、顶网的就普遍,尤其在刮风时,大部分海蜇集中在上风头水质较为清新的地方。 防治方法: (1)、放苗前应了解暂养池塘和养殖池塘的水质差异情况,差异越小越好。放苗应选择在天气晴朗的上午或傍晚,避免恶劣天气放苗。提前泼洒“激活”2亩/包,可以增强小苗抗应激能力,从而提高成活率; (2)、水肥的池塘,尤其在高温雨季期间,应做好预防工作,外泼“碧水安”3亩/瓶+“速解安”4亩/包,能有效控制顶网现象; (3)、科学合理地投喂,保证充足、优质的饵料,详见第14问; (4)、培养丰富的藻类,提高水体的产氧能力是根本,可选择“肥水肽”6-8亩/桶+“三环活力源(肥水型)”4亩/包。当严重缺氧时,“高力氧”2亩/包+“速解安”4亩/包可迅速缓解; (5)、底质恶化的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平时定期改底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底居安”5亩/包,7-10天一次,能有效预防底臭。
第十七问:养殖中后期海蜇缩水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如何处理?
答:养殖中后期,海蜇缩水的现象比较常见,正常的海蜇随着个体的增大,颜色也逐渐加深,但是缩水的海蜇颜色深,个体却不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放养密度不合理,导致养殖中后期饵料不足引起。一般来说,现有的养殖模式下,放养密度在30-50个/亩左右比较合适,但考虑到成活率的问题,很多人在放苗时增加密度,有的甚至超过100个/亩。到了中后期由于饵料的限制,整体长势缓慢,容易出现缩水现象; (2)、长时间顶网引起。由于各种原因(详见第16问)导致顶网的海蜇摄食能力下降,活力差,逐渐会有平头、缩水的症状出现; (3)、底质、水质环境恶化引起。养殖中后期底质、水质污染严重,氨氮、硫化氢升高,pH值、亚硝酸盐偏高,由于海蜇体内水分含量高,长时间处于这种恶劣的水质环境中,容易导致渗透压失衡,进而出现缩水迹象。通过调水、改底能有效缓解。
第十八问:海蜇嫩,出皮率低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海蜇嫩,出皮率低,往往影响海蜇的收购价格,主要有以下原因:养殖水体盐度偏低,
尤其在一些河口区域,遇到雨季降水量大时,盐度更低。为避免盐度过低,雨季应减少换水,及时排除表层淡水。另一方面受饵料影响。天然环境下海蜇的饵料以浮游动物为主,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辅,在养殖过程中往往缺少浮游动物,海蜇缺乏动物性蛋白,导致出皮率低。注意培养浮游动物很关键,“利饵多”5亩/包能有效培养浮游动物,稳定水质,配合“水产诱食酵母”2亩/包,直接补充蛋白质,易吸收。
第十九问:拉网之后水容易变红或变黑,如何防治?
答:拉网过程中,网绳拖起池底淤泥,导致其中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有机杂质、氨氮等)上翻,其实就是人为“返底”的过程。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溶解在水体中,极易造成严重污染和缺氧等现象,使水中藻相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水色的变化。对海蜇(尤其是小苗)影响很大,严重的甚至造成死亡。 为了减少拉网所带来的损失,在拉网前后采取措施很有必要。拉网前一天泼洒“福地安”3亩/瓶改底、除臭,拉网后立即泼洒“碧水安”3~4亩/瓶稳水“速解安”4~5亩、包增氧解毒。
第二十问:海蜇“鼓泡“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如何防治?
答:海蜇“鼓泡”是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症状,也称之为气泡病,发病海蜇的组织内有鼓起的气泡,多发生在头部胃腔周围,“鼓泡”后的海蜇上浮顶网、游动无力,多集中在下风口,最后落底死亡。气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某些气体过饱和,受水体表面张力影响不能及时释放出去,从而累积气压过高导致。多发生在水肥的池塘,对小苗危害更大。 对于已经“鼓泡”的海蜇,并没有更好的挽救措施,外泼“新威灭”可以抑制细菌繁殖,防止继发感染。如果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对于水比较肥的池塘,尤其是在高温雨季阶段,发病率极高,当发现有个别海蜇“鼓泡”,尤其是雨后天晴的早上,应及时泼洒“碧水安”3亩/包,能有效控制,另外避免盲目施肥(鸡粪肥、化肥)也能有效降低发病率。
第二十一问:缢蛏(小人仙)的天然饵料以什么为主?如何提高缢蛏饵料的数量?
答:缢蛏(小人仙)属于虑食性底栖贝类,饵料以浮游藻类和有机碎屑为主。摄食主要依靠伸出的吸口,所以只能利用悬浮性的饵料,对已沉底的饵料利用率很低。根据这一特点,投喂的缢蛏(小人仙)饵料应该是悬浮性好,营养全面的。通过肥水,培养天然浮游生物是补充饵料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藻安生”6~8亩/桶+“三环活力源”4亩/包能有效培养丰富藻类。直接投喂“水产诱食酵母”2亩/包,悬浮性好,利用率高,营养全面。另外,缢蛏(小人仙)在中后期生长迅速,对钙质的需求非常大,普通海水含钙量不能满足,每7~10天泼洒“活力钙”3亩/包,能有效促进生长,起到催肥的作用。
第二十二问:为什么用完漂白粉、二氧化氯后需要解毒?
答:漂白粉、二氧化氯等都是含氯制剂,使用后解毒是降低其副作用的最好办法,其原因如下:
(1) 此类消毒剂效果一般在20小时内就可以达到,20小时后残留的药品对养殖品种多
有副作用,在圈里长期残留会抑制海蜇、小人仙摄食,影响生长。所以消毒剂(如“水中宝”)应在使用消毒剂20小时后泼洒。
(2) 消毒后死亡的藻类、浮游动物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解毒的同时也可
去除这些有害物质。
(3) 使用此类消毒剂后“倒藻”的水体很难恢复。只有解掉残留的药物和有害物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