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
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斯密和李嘉图是( B )
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考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代表人物,绪论01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空想社会主义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时代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C.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成果的升华 D.马克思主义是先天智慧的结晶 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绪论01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黑格尔、费尔巴哈 斯密、李嘉图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3.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主要回答的是( B )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1章1.1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A )
A.总特征 B.精髓 C.实质 D.核心 考点: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第1章1.2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 C )
A.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斗争性 B.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同一性 C.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D.要具体地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考点: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第1章1.2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是很荒谬的,因为它违背了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的原理。
6.规律的两个特点是(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客观性和自发性 C.盲目性和自觉性 D.客观性和普遍性 考点: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第1章1.3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包括:
1、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此意。)
2、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A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C.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先验反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考点:认识的本质,第2章2.1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同人的直接经验没有任何关系。例如主张“圣人不行而知”、“天赋的才能”、“天生的心灵禀赋”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
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8.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 B )
A.满足猎奇心理 B.改造客观世界 C.实现自我价值 D.创造客观规律
考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2章2.1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例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9.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D )
A.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B.个人觉得有用的就是真理 C.少数人坚持的就是真理 D.在实践中证实的才是真理 考点: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2章2.1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例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10.社会意识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 A )
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D.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
考点:社会意识的层次构成,第3章3.1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
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科学。
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11.划分阶级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社会集团的( B )
A.政治面貌 B.经济地位 C.宗教信仰 D.价值取向 考点:阶级的产生及实质,第3章3.2
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简单的说,阶级就是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即分配不公)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12.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其他社会形态中。这说明改革具有( C )
A.主体能动性 B.历史局限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考点: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第3章3.2
社会改革具有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