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对食用油发展极为重视,2007、2008年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59号),《国务院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国发[2008]36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油茶等特种油料作物。为推动油茶产业发展,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并于2006年、2008年两次分别在江西和湖南组织召开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
第一章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必要性一、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油茶主产区分布范围
我国油茶主产区集中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云南、重庆、河南、四川和陕西14个省(区、市)的642个县(市、区)。其中,种植面积大于10万亩的县(市、区)有142个,种植面积在5~10万亩的县(市、区)有97个,种植面积在1~5万亩的县(市、区)有142个,种植面积小于1万亩的县(市、区)有261个(详见附表1、表1-1)。 全国油茶主产区分布范围统计表
表1-1 单位:个
(二)油茶主产区林地资源现状
根据14个油茶主产省(区、市)林地资源统计结果,我国油茶主产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23067.20万亩,其中有林地148271.40万亩,疏林地5327.10万亩,灌木林地37044.90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620.70万亩,无林地28803.10万亩。在无林地中,
6 / 46
有宜林地25692.00万亩,其中适宜种植油茶的面积有5380.7万亩(林地资源详见附
表2)。
(三)油茶主产区油茶种植现状
目前全国14个油茶主产省(区、市)共有油茶林面积4531.2万亩,其中:产前期面积180.2万亩,初产期面积239.6万亩,盛产期面积1977.7万亩,衰产期面积2133.7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3.97%、5.29%、43.65%和47.09%。受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油茶种植面积以湖南、江西、广西3省(区)最大,分别为1778.0万亩、1120.0万亩和552.4万亩,3省(区)面积占全国现有油茶林总面积的76.2%。2008年全国生产油茶籽97.55万吨,生产茶油26.25万吨,平均亩产茶油5.79公斤(油茶种植情况详见附表3)。 (四)油茶主产区油茶加工企业现状
全国14个油茶主产省(区、市)现有油茶加工企业659家,油茶籽设计加工能力可达到424.83万吨,年可加工茶油110.79万吨,加工能力在500吨以上的企业有178家,具有精炼能力的企业达到200多家,油茶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基础。油茶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进一步成熟,目前可年产茶粕68.39万吨,茶皂素1.86万吨,油茶籽利用程度接近100%,资源利用水平较高(油茶加工企业现状详见附表4)。 (五)油茶主产区油茶良种种苗生产状况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食用油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油茶产品市场逐渐升温,特别是油茶无性系品种高产优质特性逐步为社会所认识,油茶主产区特别是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陆续建立了一批高产无性系(品种)采穗圃基地。据统计,目前湖南、江西、广西等8个省(区)共建有油茶采穗圃基地33处,现有油茶良种苗木生产能力13610万株。林业科学研究部门已选育出100多个优良无性系品种,这些良种的测产每亩在35公斤至50公斤,有的亩产茶油已达到75公斤(油茶种苗生产情况详见附表5)。
7 / 46
1、油茶良种选育状况
油茶主产区14个省(区、市)中,湖南、江西、广西、浙江、安徽、湖北、福建、云南和重庆9省(区、市)通过国家或省级审(认)定的油茶良种有174个,其中通过国家级审(认)定的良种54个(详见附件1),省级审(认)定的良种120个。 2、油茶良种基地生产能力
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湖北、贵州、安徽8个省(区)共建有油茶良种基地33个(30个采穗圃和3个种子园),总面积4414亩,油茶良种苗木现有生产能力约1.36亿株,良种穗条现有生产能力约7500万条。 3、油茶良种种苗供应能力
2009年春、秋两季,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9个省(区)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5100万株左右,可供造林约46万亩。其中,春季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约2900万株,可供造林26万亩;秋季可提供油茶良种苗木约2200万株,可供造林20万亩。
2009年冬季和2010年春季9省可生产油茶良种苗木1.2亿株,可供造林110万亩。 4、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情况
目前,开展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有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和贵州省。湖南省林科院从2003年开始,收集保存了200多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家系等。江西省林科院收集保存优良无性系和农家品种100多个。浙江省林木种苗站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在浙江金华东方红林场建立了油茶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275个油茶无性系。贵州省黎平县林木良种繁育中心收集保存了75个优树的繁殖材料。 二、我国油茶产业发展沿革
我国现有油茶林面积4531.2万亩,以普通油茶为主,涉及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4个省(区、市)。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近60年发展变化,曾几起几落, 直到进
8 / 46
入90年代,随着人们对油茶认识的提高,油茶科研工作的深入和新成果的逐步推广,特
别是油茶优良无性系等良种的大规模示范应用,加之地方政府强有力推动,油茶生产才真正步入了平稳发展轨道。进入21世纪后,产量突破了20万吨(详见图1-1)。 图1-1我国茶油年产量折线图(略) (一)油茶生产起步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始于上世纪50年代。建国前,我国油茶生产处于半荒芜状态。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油茶生产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一样,得到迅速发展,分到土地的农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大力发展粮棉油生产。在原政务院《关于发动农民增加油料作物生产》的指示下,各省林业部门制定了各项政策,组织山区群众发展油茶。这一时期,群众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很高,对大面积荒芜的油茶进行了垦复,产量逐渐上升,1952年全国茶油产量为5万吨,1956年茶油产量达到8万吨,比建国初增加了一倍。1958年,全国的油茶产量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一阶段,我国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科技水平低,油茶生产处于原始耕作状态,油茶造林分散,苗木大多为实生苗,经营管理主要靠“人种天养”,以致油茶产量低,平均每亩茶籽产量只有10公斤左右,茶油产量2.5公斤。这是一个粗放经营的低水平生产时期。但是,油茶生产同大力发展的粮棉生产一样,同样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缓解了国家食用油不足的困难。 (二)油茶生产恢复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上世纪60~70年代。1958年以后,受公社化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油茶生产出现滑坡,产量下降。到60年代中期,全国掀起了大面积营造油茶林基地的群众运动,昔日的荒山变成了大片油茶林。十年动乱,油茶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茶山荒芜,产量又一次大幅度下降,1976年产量退到建国初期的水平。从1976年开始至1979年,国家专项拨款1亿多元,用于建设以木本油料为主的基地,推动了新林营造和老林
9 / 46
改造,油茶林面积迅速增加,产量稳步上升,“六五”期间油茶籽的产量比“五五”期
间增长了23.8%,茶油产量达到11万吨。
这一时期,土地和山场归集体所有,虽然油茶生产有起有落,但是,由于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地块相对集中,抚育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特别是油茶科研的加强,油茶示范场的建立,油茶优树和农家品种选育在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产量也获得较大幅度的增加。然而,产量的提高并没有给广大农民带来经济上的实惠,加上茶油加工产业落后,大规模的油茶基地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得油茶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低微。 (三)油茶生产平稳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上世纪80~90年代。进入80年代以后,更多优惠政策被落实,新品种新技术逐渐推广,油茶产量逐年增加,出现了不少高产典型,全国油茶林面积比建国时扩大了50%,一度达到6000万亩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比较效益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油茶生产再次跌入低谷,不少立地条件较好的油茶林,被改种比较效益好的果树或其它经济林、用材林,油茶面积下降。90年代初开始,油茶低产林改造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加大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和良种化的推广应用,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油茶生产有所回升。到上世纪末,由于油茶面积稳中有升,虽然单产没有明显的提高,全国茶油年产量还是稳定在13万吨以上。
这一时期,广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加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商品生产在农村得到充分体现,哪样商品赚钱就生产种植哪种商品,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油茶的发展才在农村得到重视。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油茶良种繁育,全国油茶良种繁育协作组在湖南、江西等省选育出大量优良农家品种并进行了区域性试验。但是,由于油茶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建设滞后,其推广应用工作发展缓慢,低质、低产油茶林仍占据着主导地位,难以形成高产油茶林基地。同时,茶油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技术落后,深度开发能力受到限制,以致
10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