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师钢琴教材中选用中国作品的思考
许金昕
【摘 要】摘要:高师学生在接受西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牢固地掌握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有助于全面接触与掌握两种不同审美观的音乐文化。中国钢琴音乐在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上千首作品,这些作品在保留和突出原有的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通过复调、和声等西方作曲要素的运用,赋予了民族音乐新的活力与感染力。这既是对民族音乐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教学中,通过教材这个窗口,加大对中国钢琴作品的选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钢琴作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期刊名称】江汉学术 【年(卷),期】2004(023)006 【总页数】4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高师钢琴教材;高师钢琴教学
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高师学生应该在接受西方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同时,牢固地掌握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成果,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曲在内的各种作品数量繁多,且大多有着优美而各具特色、表现力丰富的旋律,可谓音乐底蕴深厚。但民族音乐大多为单声音乐,缺乏丰富的和声,而钢琴正是用来表现多声部的有力乐器,正是中国钢琴曲的大量创作,使民族音
乐变成多声音乐,通过配置适应五声性旋律的和声,丰富了音色,增添了层次,证明了在钢琴这件纯西方乐器上完全可以展现出中国气质,表现好本民族的音乐,并且使之得到新的发展。
通过学习、弹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可以从多方位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如弹奏蒋祖馨《庙会》、江文也《乡土节令诗》(钢琴套曲)及廖胜京《火把节之夜》等曲可以增进对各地风俗民情的了解;弹奏石夫《第一新疆钢琴组曲》、陈培勋《旱天雷》、田丰《高山族组曲》、桑桐《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周广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曲可增进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音调及节奏的熟悉;弹奏王建中《梅花三弄》、黎英海《夕阳箫鼓》、《阳关三叠》、储望华《二泉映月》、陈培勋《平湖秋月》、殷承宗《十面埋伏》等曲,除可以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器乐曲进行了解,还可以学习到这些改编曲在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所运用的丰富手法。以上这些都有助于我们通过学习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来增进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了解熟悉和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
钢琴是纯粹的西方乐器,在其300年的发展历史中,无论是演奏技法、作曲理论还是具体的音乐作品,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在学习钢琴时理所当然地沿用了这套体系。但随着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掘、整理、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中西音乐文化的巨大差异,两种文化的审美观泾渭分明;同时也越来越发觉西方音乐文化只是人类精神创造活动中的一个部分,它是不全面的。如果学生学习钢琴,一味地只学习外国音乐,只弹奏外国作品,那么很容易形成外国音乐文化在思想中的主导地位,造成审美的褊狭。因而在钢琴的学习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同时接触学习优秀的中国钢琴音乐,熟悉本民族的
音乐文化,东西融汇,中外贯通,在对比中更好地掌握两种音乐文化,了解其差异和融合,使学生的心智和审美得到全面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高师钢琴教材中合理地选用中国钢琴作品?笔者想先从现有的高师钢琴教材入手,分析其得失。
现有编辑的较为系统、使用较为广泛的两套高师教材,一套是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钢琴教研室主编的《钢琴基础教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985年版);一套是由黄瑂莹主编的《钢琴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这两套教材都从不同方面,不同份量地选用了中国钢琴作品。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作品基本上占到了总曲目数量的1/4多,我们认为这样一个比例是合适的。但其中练习曲的分量过轻,特别是后两册,一首未选;复调作品的选用比例也偏低,且有的曲目也不是单纯的复调作品,而是主、复调因素共存,如第四册的两首;大型作品未涉及到,主要是中小型作品占主流,而中小型作品中各种民间歌曲的改编曲占了大多数,而传统民族器乐改编曲及创作类作品偏少。总的看来,整体程度偏浅,缺乏大型作品如奏鸣曲、协奏曲,复调作品的难度也不够,也未选用有一定技巧难度的练习曲相配套进行训练,由于缺乏对当代作曲家各类创作型作品的选用,使整套教材缺乏鲜明的时代感。另一方面,各类歌曲改编曲的选用,对学生在初、中级阶段的钢琴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作品的比例总体偏低,虽然难度上有所提升,并适当地加入了当代作曲家的创作作品,但选曲类型过于单一,基本上集中在中小型乐曲及歌曲伴奏方面,大型作品、练习曲、复调作品依然缺乏,中小型乐曲仍以改编曲为主。倒是对中国歌曲伴奏曲的选用较为重视,成为本套教材的一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