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成 果 名 称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三维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完成人 成果完成单位 渤海大学 申 请 等 级 省级一等奖 申 报 时 间 成 果 科 类 教育学 代 码
学
校 网 址
渤海大学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三维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一、成果研究背景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国务院决定从1999年起高校实施扩招政策,当年扩招三十万名大学生。以后几年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加招生名额,从此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在全国高校大学生总数中,高职在校学生的数量已占大学生半壁江山。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满足了广大考生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另一方面,落后的教育观念,陈旧的课程设置、单一的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实训投入不足等,无疑给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严峻的挑战。渤海大学高职学院根据自身办学实际状况,确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出发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打破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养成三维并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三维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成果研究内容
(一)以就业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院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我院始终以就业为导向,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坚持动态化,文工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在发挥原有财经管理类老牌专业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工科专业,把专业“做实、做强”。
1.全面规划,重点突出
以就业为导向,减少专业设置数量,集中优势办好重点专业。经过论证我院将原来的29个专业调整为16个,2005年专业调整结束。同时,对重点专业加强软、硬件环境投入与建设。财经管理类专业是我院老牌专业,具有几十年办学历史,充分发挥老牌专业优势,将其建成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专业。
2.以点带面,建设品牌专业
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对原有财经管理类专业有计划、有目的建设成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品牌专业和试点专业,实现一个专业一个特色,以特色求发展。到目前为止,我院已建成旅游管理国家级试点专业1个,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省级试点专业3个,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校
8
级试点专业2个,商务英语、商务文秘、旅游英语院级试点专业3个。
(二)从工作岗位出发,构建“三维”并重的课程体系
从2003年开始,我院着手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养成三大课程体系,通过渗透与融合实现对人才的全面打造,构建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三维渗透式”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5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成果。
图“三维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综合素质养成课程体系
1.精要、实用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或岗位实际需要,以应用为目的,以理论必须够用为度,压缩课程门数,每个专业集中力量打造5-8门专业核心课程,采取模块化方式进行运作。
⑴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⑵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科学地确定课程结构。课程分为三大类(七小类):基本素质课(含政治课、文化基础课、现代技能课);专业核心课,每个专业确定为5-8门;选修课(含职业方向选择课和任意选修课)。
⑶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行分类教学。根据课程类型,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即双元强化式、自学辅导式、强化训练式、精讲实践式。
⑷加强“三级”精品课建设。积极建设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以重点专业为主体,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将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到目前,我院已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13门。
2.能力主导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⑴独立实践教学,构建“双元”体系 将实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并列的“双元”体系。
8
按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设计实训内容与形式,每个专业都设计了课程内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业务综合实训、顶岗实践等。
⑵增加实训比重,突出技能培养
学院从2003年起,不断增加实践学时比例,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轨运行”模式,采用“教与学、学与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突出高职教育本质是“做人+技能+知识”的理念。
⑶增大经费投入,建设实训平台
良好的实训教学条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五年来,学院不断增加教学经费投入,投入资金逾千万元,建设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3个省级实训教学基地;完成了每个专业建设2—3个特色实验(实训)室,省级试点、示范专业建设多个实验(实训)室的建设目标。同时,着力构建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大力拓展综合性、创新性和仿真性实验。建立企业资源综合管理实训室(ERP),购买多个教学软件。目前,我院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已达38个。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加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已在北京、沈阳、大连、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建立了5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3.全方位、立体化、渗透式的综合素质养成课程体系
我院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专门设计了综合素质养成课程体系,并纳入教学系统。综合素质养成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竞争力。形成多渠道、渗透式、全方位、全口径、立体式综合素质养成体系。
⑴综合素质养成体系的目标
综合素质养成体系的目标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侧重培养学生的人品素质、文化底蕴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从业综合素质。
⑵综合素质养成体系的实施方案
①养成目标:一个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基点——“文化修养”与“职业技能”。
②基本结构(八大板块):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礼貌与组织纪律性;吃苦精神与坚强毅力;历史、社会与科技知识;职业意识、职业常识与职业技能;观察力、分析力、创新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沟通(表达)、合作与管理的能力;学习与发展能力。
③实施方式(七大途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阅读与测试;社团活动;专项训练;顶岗实践;心理调适。
8
④实施步骤(六个阶段):第一学期——学会做人;第二学期——文化修养;第三学期——技能强化;第四学期——角色转换;第五学期——融入社会;第六学期——迎接挑战。
⑤考核机制,“激励”与“约束”并行:建立学生个人素质档案——“学生综合素质记录卡”,从学生的日常文明素养、专题学术讲座、活动参与情况、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定性定量的考核,并装入学生档案;将“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成绩合格方可毕业;学生综合素质成绩与奖学金、评优挂钩;从考核人员构成看,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点评等三个层考核机制。 第一学期 学会做人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 核心目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化修养 途径2 途径3 技能强化 途径4 角色转换 途径5 融入社会 途径7 迎接挑战 途径8 途径1 课 堂教 学 专题讲座 阅读与测试 社团活动 专项训练 顶岗实践 心理调适 思 想 道 德 修养 文明礼貌与组织律性吃苦精神与坚强毅力历史、社会与科技知识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题能力及创新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交际、沟通(表达力)、合作与基层管理能学习与发展能力 文化修养 职业技能 图1 全方位、渗透式综合素质养成体系示意图 (三)突出“四个结合”,树立开放的教育教学观 1.“教与学”结合
8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