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巨头的炼油厂生产的成品油各由自己的母公司控制,地方炼油厂生产的配额内的成品油也必须交由中石化、中石油的销售公司进行统一销售。中石油、中石化再通过其销售公司给各加油站制定每月的供给量和供应价格。
三、石油产业链的中游环节——炼厂(炼油)
1、对我国成品油批发企业的认识。我国成品油批发企业由2024年以前的85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2500家,加油站由原来的10万多座减少为7.8万座; 但国内成品油经营企业无论是批发业务量还是零售量,都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以去年1。2亿吨的成品油销售总量计算,2500家批发企业,单个批发企业年销售量只有4万吨,单站加油量只有1500多吨,与日本、韩国相比差距很大。
2、中国成品油市场的未来格局判断。中国成品油市场将由三大力量决定。第一种力量是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公司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渠道,掌握着市场绝大多数的零售份额。国内加油站总量约8万座,其中,中石化有约3万座,控制国内近40%的成品油零售渠道,占有市场份额50%以上;中石油有约1.7万座,控制国内20%的成品油零售渠道,占有市场份额28%。第二种力量是民营油气企业。据统计,民营油气企业有8万多家,100万员工,拥有加油站4万多座,约占国内加油站总量的52%,占有市场份额不足20%。民营企业总体呈现规模小、分散化、技术弱、无品牌的弱势地位。第三种力量是国际大石油公司。BP、壳牌、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公司与中石化、中石油合资建立了几千座加油站。虽占份额小,但进入的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需求量最大、利润最高的沿海地区,加之这些公司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品牌上的优势,2024年放开成品油和原油批发业务后,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将成为中国企业的最大竞争者。
3、炼油行业的宏观分析。世界形势:据统计,2024年世界炼油工业共有700多
家炼油企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约41亿吨,企业平均规模接近600万吨。近期,随着油品需求的增长和炼油毛利的增加,世界炼油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产能增加的同时,企业数量逐步减少,装置规模不断扩大。炼油企业广泛采用清洁燃料生产工艺,努力增加清洁油品产量,不断提高加工深度,积极适应重质含硫原油加工,进一步增加轻质油品收率。从全球炼油业集中度的情况看,全球25家最大炼油公司占全球炼油总能力的比例已从2024年的49.3%提高至2024年的61.8%,这25家公司中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的数目已从2024年的8家增加至2024年的12家。在炼油集中度提高的同时是全球炼厂数目的减少,炼厂装置规模的大型化,超大炼厂数目的增加。据统计,全球炼厂数目2024年为755座,2024年已减至662座,但炼油能力却比2024年增加了2.4亿吨/年;全球炼厂平均规模从2024年的543万吨/年提升至2024年的643万吨/年。全球2000万吨/年以上规模的超大炼厂:2024年仅11座(其中属于国有公司的2座),2024年增至17座(国有公司5座),2024年增至20座(国有公司8座)。 成品油市场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将带来竞争加剧、优胜劣汰、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的趋势,从而使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炼厂数量减少、炼油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装置规模大型化、加油站数量减少、单站加油量增加的发展走势,大型一体化综合石油公司和炼油公司,尤其是跨国大石油公司和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石油石化公司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成品油分销市场始终占有主导的地位。
我国炼油行业的基本形势:2024年,我国加工原油约28500万吨。成品油产量约17400万吨,同比增长6.2%;出口约1000万吨,进口约360万吨;表观消费量16760万吨,同比增长3.68%。我国成品油消费主要集中在华东和中南地区,约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受国内石油资源分布,炼油工业布局,成品油消费市场构成
等因素影响,成品油呈现“北油南运”的格局。炼油工业集中度、加工深度、管输化率偏低。企业平均规模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轻油收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8个百分点。成品油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进口原油中转和倒驳现象较多。资源保障体系脆弱。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缓慢,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原油进口方式相对单一。产业竞争力不高。除部分大型炼油企业外,在综合商品率、综合能耗、现金操作费用等方面,我国炼油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整体竞争力相对较弱。
4、我国炼油行业的准入制度。大致有六个方面:1、落实原料供应,并符合原油流向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以及规划布局要求。2、尽量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能耗物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安全环保满足国家有关规定。3、新建炼油项目单线规模原则上要达到800万吨级以上。4、现有企业净资产必须超过炼油项目出资额度,企业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60%。5、资本金必须达到总投资的1/3以上,改扩建项目资本金必须达到40%以上。6、中外合资,外方必须拥有先进技术或原料供应能力,中方股东对合资项目相对控股。
5、我国炼化新政。今年3月,我国《炼油工业发展中长期专项规划》终于正式公
布。这是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指导整个炼化工业发展的基础性文件,明确了我国炼化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即走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之路势。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逐步加大关停并转小型炼油企业或低效装置的力度。根据地区特点和企业
情况,引导和鼓励200万吨级炼油装置向生产特色产品转型。2024年前,通过关停并转,争取淘汰低效炼油能力2000万吨左右;对具有竞争能力的炼油企业实施完善原油一、二次加工配套装置的扩能改造,提高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同时,根据成品油市场、炼油工业布局、资源条件等因素,择点新建大型炼油项目,提高国内原
油加工能力。“十一五”期间建成青岛大炼油等八个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规划到2024年,炼油工业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多万吨,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约2000万吨;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企业平均规模达到570万吨,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届时,炼油工业基本满足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但需进口部分化工轻油以满足下游石化工业的需要;优化轻油产品结构,合理提高柴汽比,增加化工轻油产量,缓解国内汽油过剩,柴油和化工轻油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发挥炼油化工一体化优势,强化区域内资源优化整合,实现原料互供和综合利用。推广节能、节水技术和装备,实现资源梯级或循环利用,降低消耗,提升炼油工业技术经济水平。
6、我国炼油行业的现状及趋势。我国炼油行业的现状是各地石化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企业平均规模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产业链不完整、装置不匹配的弱点。趋势主要有两点: 一体化扩张大势所趋,石化产业链条很长,产品除成品油外,还包含以乙烯为龙头的数千种化工产品,因此国际通行的建设模式是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园区发展模式。二是有限垄断无可更改,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企业将继续处于有限垄断地位.
四、石油产业链中的炼制链及其对炼厂的评价
1、石油炼制内含。是以原油为基本原料,通过一系列炼制工艺,例如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催化加氢、催化重整、延迟焦化、炼厂气加工及产品精制等,把原油加工成各种石油产品,如各种牌号的汽油、喷气燃料(即航空煤油)、柴油、润滑油、溶剂油、重油、蜡油、沥青和石油焦,以及生产各种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
2、石油炼制的背景及其目的。原油经过一次加工(常减压蒸馏)只能从中得到10%~40%的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轻质油品,其余是只能作为润滑油原料的重馏分和
残渣油。但是,社会对轻质油品的需求量却占石油产品90%左右。同时一次加工出的产品也无法满足市场在品种和质量上的要求。这种供求矛盾需要对原油进行再加工,深加工。石油炼制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得到更多数量的轻质油产品,二是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3、原油的加工。通常将常减压蒸馏称为原油的一次加工过程,也叫物理加工过程;将以轻馏分改质与重馏分和渣油的轻质化为主的加工过程称为二次加工过程,也叫化学加工过程。原油的二次加工根据生产目的的不同有许多种过程,如以重质馏分油和渣油为原料的催化裂化和加氢裂化、以汽油馏分为主要原料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轻质芳烃苯、甲苯、二甲苯等的催化重整、以渣油为原料生产石油焦或燃料油的焦化或减粘裂化等。
4、炼油企业进入石油产业链的节点。根据生产的目的不同,炼厂通过不同的工艺组合形成各自的特点。工艺的组合,是将几种功能不同的的工艺组合在一起联合应用,相互取长补短,一种工艺的产品作为另一种的原料。炼油企业进入石油产业链的节点可以是在炼油环节的各个阶段,有仅仅以原油为原料来源加工的,既只以第一次加工为生产内容,即原油常减压,这是原油加工的第一道工序,通过蒸馏将原油分成汽油、煤油、柴油等各种油品和后续加工过程的原料,这在炼化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炼化企业的龙头。有以二次加工为生产内容, 催化裂化、催化重整、焦化、加氢精制是二次加工的不同环节,其目的是为了生产不同的深加工产品, 以一次加工的原油初馏,常压重油,渣油等为原料。 炼油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及技术可以在原油加工链条上的一个节点进入,也可以包括一次加工与二次加工的所有环节。现在的炼油加工逐步走向了一体化,即从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并一直延伸到后续化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