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用品”,为学生留了较充分的选择余地和思考空间,让学生明白,实验中教师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只是一种可供参考的、常规的、基本的材料,它对于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验而言可多可少,即这些材料并不都是每个学生的实验所必需的,也并不是都可以满足每一个学生实验之需的。并且,每一个学生的制定的假设,拥有的探究经验、认知水平和理论知识是各不相同的,思考问题也必然出现多方位、多角度、多视角趋向,这也为设计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案创设了基础。这是“改编”的第二步。
再次,教师也应用了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学生经自主设计后,实验方案的论证又成为了课堂讨论的重点。不难发现,本课注意了教师在教学中“引”和“导”的作用,没有“越俎代庖”,把“发现和创见”的机会尽可能地让给学生,对学生的讨论不予直接干涉,做到淡化教师,突出学生,并且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兴奋点,组织学生将他们的方案在全班公布、交流,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造成思维“冲突”。在争辩中学生最初的观点、能力、态度得到重新组织、定义或替换,对方案进行了修正甚至是抛弃。在不断进行的讨论中,学生有了更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机会,从而自然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这是“改编”后获得的首轮成功。 以上两点“改编”和一点“成功”,无一例外,教师都注重采用科学实用的教学组织策略开展生物实验探究。
在实验方案设计中,怎样突破“二个变量、三个变量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呢?倡导实验探究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递进式教学策略。“首先,设定只有一个变量的探究问题,把目标放在较低的水平要求。”在此之前,对学生起始能力的科学诊断很关键,鉴于学生已经探究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领会了对照实验的设计思想,教师有理由相信学生会很好地进行科学方法的迁移。进而,再提出含有多个变量的探究问题,让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综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及能力发展水平,教师创设了合理的、符合逻辑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步步深入思考和探究。这是“改编”的第三步。
“改编”后的转化过程老师也颇费了一番功夫。教师利用了先行组织者创设了实验转化情景,出示了引导性材料——彩棒,它以学习者通俗易懂的形象呈现,为学习者已知的单一变量探究与需要知道的多变量探究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先行组织者”[iii]的引导下,尝试运用已有的先备知识,从联系与区分的角度去考虑多变量的探究问题,这才出现了有些同学“顿悟”的现象。“先行组织者”为学习新观念提供一个“观点固定点”,使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明确化,使新知识顺利地纳入到旧的认知结构中去,有效地促进教学。这是“改编”后获得的再次成功。 针对同一课题,本案例的教师连续开展了三次不同的教学尝试,这是基于生物教师平行班较多的有利特点。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千万不能忽略和放过这一次次实践与提高的机会。 虽说中学阶段的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得到的结论一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现,但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多次“改编”,运用多种策略,优化实验探究的组织,让学生能经历探究过程,获得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正是倡导实验探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思考: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有些做法可能不够智慧。有人说:案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递进式教学策略,重视了学生起始能力的科学诊断,达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也有人说,如此设计,曲折迂回,太繁不必。你支持哪方的观点?为什么?如果让你来设计,你准备怎样改进?课堂因智慧而鲜活灵动,要真正灵活地驾驭课堂,机智地处理课堂探究中的众多的“尴尬 ”,我们还需要做如下努力: 1.提升教育智慧
探究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在学生开展探究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传授”,更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把握好指导的“度”是科学、合理、
适度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探究实验的重要保证。只有我们拥有了一定的教育智慧,才能从容面对课堂中的“尴尬”,甚而转变为精彩。 2.优化探究策略[iv]
现实中,影响实验探究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因素也不少,如何克服困难,尽可能在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目标呢?科学实用的教学策略是落实实验探究的有效保证。教学策略的选择实际上是实验探究中的一个决策过程。教师要回答“为什么探究”“探究什么”“怎么探究”“探究得怎么样”等问题,对实验探究作出整体安排。通过对实验探究情境的安排、规划和准备,教学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既定的实验探究更加丰富、具体,为探究目标的实现准备条件。
组织探究活动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v]
1.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对生活的体验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 2.要遵循科学性。要尊重实验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要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寻找最佳的实验设计方案。
4.要注意可行性。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探究,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i]朱正威.生物新课程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中学生物教学,2005(9)4~6. [ii]燕艳 陈继贞.浅析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意义及教学策略.中学生物学,2003(4)36~38. [iii]《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Holt Reinhart)(David p.Ausube著)
[iv]温明.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学生物学,2004(7~8)31~32. [v]孙洪敏.优化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生物学教学,2006(10)42~43.
? 体悟学习策略下“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案例设计
?
摘 要 本案例总结了如何利用体悟学习策略来进行 “生物的进化”的教学案例设计,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及反思。
关键词 体悟学习 生物进化的原因
体悟学习包括体验和领会、感悟两方面。所谓体验,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景,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它是体悟学习的外在形式。所谓领会和感悟,即在领会多元性文本意义的基础上,通过主体内部认知活动(思辨、整合、参悟)实现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过渡。它是体悟学习的内在形式。体悟学习策略旨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体验下,感受生物知识生成的经过和内涵、感知认知的构建和优化、体验情感的创设和提升、感悟生物学科的生命真谛。本案例就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分析反思。 1、教材分析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2章“生命进化的长河”主要讲述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来的,丰富多彩的生物是怎样演变进化而适应生存环境的。从知识角度看,本章内容是前一章遗传和变异的延续。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生命的起源与生物进化的历程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因此,本节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了解人工选择的过程和条件;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原鸡的进化,锻炼同学们观察能力,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尝试有关桦尺蛾体色数量变化情况的资料分析,锻炼同学们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介绍达尔文锲而不舍、历尽艰辛创立生物进化论的事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塑造学生献身科学事业的美好心灵。 3、教学重点:了解人工选择的过程和条件,了解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蛾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4、教学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5、教学准备 5.1多媒体课件 5.2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前调查优良性状的动植物的培育过程。 我调查的生物 它们的原始祖先 它们现有的品种 特 征 1 2 3 4 5 6、教学过程: 6.1板块一:组织活动,在轻松愉悦中“体悟”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真实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活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生物学活动中体悟生物学的乐趣,实现有效教学”,这是每一位生物学教师必须把握的教学策略。本版块具体设计如下: 6.1.1 “热身活动”,激发学习动机。利用课本STS中介绍的《侏罗纪公园》,播放影片的精彩片段,然后设问:为什么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恐龙现在却销声匿迹了呢?在生命进化的长河中,为什么有的生物种类绝灭了而新的生物种类又会不断产生?现在地球上至少芸芸众生着200多万种生物,生物为什么能不断进化呢?由此引出新课。 6.1.2“调查发布”,体验科学家探究的艰辛。根据课前布置的活动作业:让学生到花鸟市场、农贸市场或走访花鸟爱好者,观察、调查比较不同品种的金鱼、家鸽等动物和某些花卉、蔬菜的培育过程,发布各小组的调查结果;教师借此介绍达尔文生平和他献身科学的精神,出示“几个品种的鸡和原鸡”的研究;还可以补充“老师的调查”,如甘蓝有很多品种,结球甘蓝的顶芽特别发达,形成球状;花椰菜的花特别发达,花部呈块状;羽衣甘蓝有美丽的彩叶,常用在花坛镶边或组成各种图案;紫甘蓝的叶为紫色,叶纵切面为白色等等,所有这些不同品种的甘蓝,虽然性状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都起源于一种野生甘蓝。 6.1.3“游戏模拟”,体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可先播放视频“英国桦尺蛾事例”,设置模拟游戏活动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1890年到1960年,两种体色的桦尺蛾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深色桦尺蛾数量增加,浅色桦尺蛾数量减少,这是为什么?接着说明尽管我们不能重复桦尺蛾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捕食桦尺蛾来加深理解。最后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方法如下:学生扮演捕食者,先闭上眼睛,教师先把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蛾投影出来;捕食者睁开眼睛,教师问:你们“捕食”到桦尺蛾了吗?什么颜色的?数量是多少?;记录结果;用黑褐色树干上的桦尺蛾再重复进行上述活动。 6.2板块二:鼓励发问,在交流合作中“体悟”学习。 正如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观众的情绪一样,在板块一的活动之后,教师应有意安排一个“静场”,让学生冷静地去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要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适时体悟、初步构建活动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理论。 6.2.1晒晒“我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总是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板块一的诸多活动,学生产生的疑问或者能够发现的问题应该是比较多的,这时不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想问的问题或发现的问题写在题板上,再粘贴到黑板上,可以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提的问题妙。经过这样的“刺激”,学生们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可以提出诸如以下一些问题:几个品种的鸡与原鸡相比,它们分别有什么不同?这些品种的鸡是怎样产生的?现在人们栽培和饲养的各种品种的动植物,主要是什么因素导致产生的?达尔文在对各种生物新品种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什么启发?深色桦尺蛾数量增加,浅色桦尺蛾数量减少,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占多数?桦尺蛾体色的改变主要受哪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这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为什么黑色桦尺蛾的数量能一代代增多?等等。 6.2.2梳理“我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核心问题。在学生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对比各种问题,将相同问题归类,找出核心问题,最后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导致鸡的不同品种产生的主要因素和导致黑色桦尺蛾数量增多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为什么又会一代代增多? 6.2.3抓住“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教师要指挥唱好“三步曲”:首先鼓励学生从课本中提取相关的信息,相互讨论合作,初步形成解答问题的思路;再组织全班交流,相互补充完善问题的案底;接着,引导学生得出关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生物学概念,并利用表格指导对比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主要区别和共同点(如下),从而达成本节课的部分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实现了让学生在“体悟”中主动构建知识的教学策略。 区 别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共同点 选择因素 人 类 自然条件 结 果 满足人类 保留对生物有利的性状 速 度 较 快 漫 长 内在基础都是遗传变异 6.3板块三:引导深究,在迁移总结中“体悟”学习。 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得以完成后,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导在所当导,放在不得不放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通过引导深究,让学生在迁移总结中“体悟”学习,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生物学的思想方法,从而提高元认知能力。 6.3.1通过视频录像,让学生感悟提炼自然选择概念。教师先告诉学生对桦尺蛾体色改变原因的解释正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的理论。在自然选择的理论中,达尔文提出了哪些观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观看录像。教师选取与“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有关的视频播放,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很容易理解并说出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这四个主要观点。进而引导学生想一想在生存斗争中,拥有什么样变异特征的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并生存下去呢?引导学生归纳出: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某种生物的变异特征如果是适应当时环境的,那就是一种有利变异,而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适应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这时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能总结出什么叫自然选择?是指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6.3.2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领会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动物模仿秀”图片,让学生猜出它们是谁?如:这张图片上都是花吗?有只兰花螳螂你看出来了吗?这是夏天的雷鸟,骄傲地说:我在哪?这只竹节虫模仿得惟妙惟肖;这只枯叶蝶也毫不逊色等等。进一步让学生领会自然界不同类型的环境对生物的差异进行了选择,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同时也产生了生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出示有关长颈鹿进化的示意图,请学生来做“小小科学家”,解释长颈鹿进化的原因,从而通过反馈练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而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最后总结,渗透情感目标,让同学们将自然选择的理论联系到生活实际中,懂得作为学生应该练就好更多的本领,这样将来才能适应好纷繁的社会。 7、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体悟”学习策略的实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让他们愿意参与;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参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学会参与,实现了有效教学。通过调查研究、模拟游戏、合作探究、讨论分析、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教学方法拉近学生和抽象知识的距离,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陌生感;教学环节设计新颖,通过三大板块的设计,有机组合穿插各项教学事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教学的整体性、灵活性、流畅性。但本课也有不足之处:在学生“体悟”活动后,如何科学、灵活地引导学生将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感悟上升到理论,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随机应变,进一步加以锤炼。
? 初中生物学活动单导学中“活动单”要素构成及其关系
摘 要 初中生物学活动单导学中“活动单”的设计主要要考虑的要素是指向精准的导学目标、递度合理的活动单内容设计、简明清晰的活动流程、行之有效的检验反馈,并阐述了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活动单 要素构成及其关系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近两年来南通地区所倡导的“有效教学”模式的深入和拓展,而“活动单”要素构成及其关系又是初中生物学活动单导学模式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能否搞清楚活动单要素构成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就是说,教师所采用的活动单教学模式能否卓有成效,就必须看其是否有明晰精当的活动单要素,更为重要的是看教师对自己所设计的“活动单”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了然于心。此文笔者力图从初中生物学活动单导学中“活动单”要素构成及其关系进行论述。 1、初中生物学活动单导学中“活动单”要素构成
综观各地初中生物学活动单导学模式全过程,笔者认为,初中生物学活动单导学中“活动单”要素构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指向精准的导学目标
应该说,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如今的“活动单”教学模式,都非常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但是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过分强调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的达成,这样教学目标就显得多而繁杂,而且不论什么样的课堂内容,都在强调上面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完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有的课堂教学目标干脆就成了摆设。而活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