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复习指南 【住6】 课时 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

咼考考点 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时空定位 【P56】 原始社会(前21世纪前):石器时代,刀耕火种,养蚕织丝。

夏、商、西周(前2070 —前771):青铜时代,木耒石锄,原始瓷器,井田制。

春秋战国(前770 —前221):走向铁器时代,铁犁牛耕,男耕女织,前594年初税亩, 商鞅变法,重

农抑商。

秦汉(前221 — 220):代田法,青瓷,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220 — 589):翻车,白瓷,灌钢法,均田制。 隋唐(581 — 907):曲辕犁,筒车,大运河,柜坊、飞钱,市舶使。

五代宋元(907 —1368):高转筒车,交子,坊市界限打破,租佃关系普遍化,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完

成。

明、清前期(1368 — 1840):风力水车,资本主义萌芽,商帮,海禁闭关。

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

夯实基础 【P56】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基础梳理】 原始农业

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主要的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人们过着迁徙的生活。 商周农业

农具:木制耒耜为主、石锄、石犁,珍贵而稀少的青铜农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肥治虫。

发展表现:五谷丰登(粟、黍菽、稻、碁);六畜兴旺(猪、牛羊、马、狗、鸡);桑、 麻种植;生活从迁徙走向定居。

认识: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中国农业社会基础。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条件

_

(1)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 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 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改良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真题演练】

【例1】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

“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

1

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B)

A. 井田制已经瓦解 B. 铁器牛耕尚未普及 C. 土地私有成为主流 D. 青铜农具仍在大量使用

【解析】虽然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但《管子?轻重乙》中没有记载犁,说明 铁器牛耕在当时

还没有普及, 可排除D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基础梳理】 耕作方式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牛耕并逐步推广。 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 东汉时期:铁犁牛耕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犁评可调节深浅。 耕作技术进步

春秋战国:使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出现耕耙耱技术,南方出现耕耙技术。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水利灌溉

故B项正确。推动井田制瓦解的是铁犁牛耕使用,

而材料未提

到犁,可排除A项。土地私有成为主流是在战国时期,可排除

C项。当时青铜农具比较少,

(1) 水利工程

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龙首渠。

(2) 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人力)。 唐朝:筒车(水力)。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重难突破】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 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 秋战国时期,经

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 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 率,是精耕细作

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 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 好坏。

【真题演练】

【例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天公不念

(B)

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材料判断出这一工具是“翻车”。

“翻车”又叫龙骨

2

水车,木制,可用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提高了 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翻车使用的动力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排除 项;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和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夸大了翻车的作用,排除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基础梳理】

集体劳作时代: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集体劳动 有利于提高工效,“千耦其耘”。

小农经济形成 原因

A

C、D两项。

(1)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 (2)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特点

(1) 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具有分散性。 (2) 为满足自家需要和缴纳赋税的自给自足。 (3) 精耕细作。

⑷抗灾能力低,具有脆弱性。

(5)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作用

积极作用:农民因拥有生产资料而具有积极性;

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利于精耕细作;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稳定。

局限性:地主的剥削重,政府的赋役重,抗灾能力弱,农民极易陷入贫困;狭小生产规 模和简单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展的因素之一。

【重难突破】

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

(1) 有利因素:

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 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

(2) 不利因素:

① 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 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 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真题演练】

【例3】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C)

“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

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A. 土地过度集中 B. 有田者无力可耕 C. 小农户个体经营 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3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家给人足” “妇人纺织, 男人桑蓬”,体现了古代小农经济男 耕女织、自

给自足的特点,故选 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兼并与集中,排除 A B两项。 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所有权问题,排除 D项。

【考点延伸】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 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本 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 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 经营 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 还包括 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

农彎迸”

【真题演练】

【例4】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 国时期,逐渐

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C)

A.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 都实行以家族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解析】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 犁牛耕出现,

小农经济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

【他山之石】

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岳麓版的补充说明:

C项正确。

1. 古代的租佃关系:

(1) 概念:地主以出租土地给佃农,收取地租为收益,地主与佃农构成租佃关系。

(2) 发展:战国产生;汉代发展;宋代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土地出租订立 契约;明清时期

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人多地少,出租土地利益大。

(3) 积极作用: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发展。 2. 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

(1) 两晋之际:北方战乱,农业生态恶化,人口大量南迁。 (2) 唐中期后:安史之乱,北方人口涌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3) 两宋之际: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北方人口第三次南迁。 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 孙吴、东晋、南朝:开发江南。 (2) 中唐以后:南方发展并逐步超过北方。

(3) 南宋: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 岳麓版的不同说法:

4

(1) 井田制: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分封,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由贵 族占有,“私

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 宫廷掌管, 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地主私有土

地, 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的主要来源;自耕农私有土地, 既是使用者,也是土 地主人,但规模限于家人自种。

二、人民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1.“神农 ”的传说

(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2) 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3) 经济形式: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1) 赋税:

① 表现:“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② 影响: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2) 力役:

① 表现:沉重的力役:徭役沉重。 ② 影响:使劳动者被迫离开土地。

2.赋税和力役5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复习指南【住6】课时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讲古代的经济政策咼考考点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时空定位【P56】原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f7ce2dmw47zlrl1bkfq6d7jn4l8uv013a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