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9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生物试题(解析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厦门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检

生物试题

1.图甲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图乙为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的①②③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 B. 图乙分子与脂肪分子的元素组成相同 C. 图甲中①②与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

D. 将许多图乙分子在水面上铺成单层,A部分可与水面接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①为多糖、②为蛋白质、③为磷脂双分子层;乙中的A部分表示磷脂的亲水性头部,B部分表示疏水性尾部。

【详解】①②③共同构成细胞膜,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A正确;图乙为磷脂,元素组成为C、H、O、N、P,脂肪分子的元素组成为C、H、O,两者不同,B错误;①②表示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C正确;将图乙平展在水面上,因A部分具有亲水性,与水面接触,D正确。 【点睛】糖蛋白只位于细胞膜的外侧,细胞器膜和细胞膜内侧不存在,可用于确定细胞膜膜内外位置。糖类主要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与细胞识别作用有关。

2.在最适温度下,将一定量的蛋白质A溶液与蛋白质B溶液混合,经过t时间,A的浓度降为0,B的溶度不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B可能是一种酶,能为蛋白质A水解提供能量 B. 若适当提高该反应体系的温度,则t值会增大

C. 实验中蛋白质A发生水解反应的速率不断降低,表明酶逐渐失活 D. t时间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双缩脲试剂不发生紫色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两种蛋白质溶液混合,经过t时间,A的浓度降为0,B的溶度不变,可分析得出A溶液为反应底物,B可能为酶。

【详解】蛋白质B可能是一种酶,其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为蛋白质A水解提供能量,A错误,据题意可知,该反应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若提高该反应体系的温度,酶活性降低,则t值变大,B正确;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反应过程中酶不会失活,C错误;t时间后,仍有蛋白质B存在,故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可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

【点睛】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而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3.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B. 真核细胞无线粒体时只进行无氧呼吸,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部分种类可进行有氧呼吸 C. 真核细胞分裂时均有核膜核仁的周期性变化,原核细胞分裂时无核膜核仁的周期性变化 D. 真核细胞均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原核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变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异同点,考点较为基础,依据教材知识即可分析作答。

【详解】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均有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必须依赖于线粒体才能进行,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部分含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也可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真核细胞若进行无丝分裂,则不会出现核膜核仁的周期性变化,C错误;有些单细胞真核生物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变换(如草履虫),D错误。

【点睛】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可以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 4.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蔗糖和淀粉探究淀粉酶催化的专一性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B. 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后的根尖用酒精进行漂洗 C.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可观察到紫色逐渐加深 D. 经低温诱导的洋葱根尖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联会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考查内容较为基础,但涉及范围广,要求考生熟记教材相关实验及原理。

【详解】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有没被水解,而蔗糖及其水解产物都不能和碘液发生显色反应, A错误;制作洋葱根尖细胞装片时,用酒精和盐酸配制成解离液对根尖进行解离,解离后用清水进行漂洗,B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随细胞失水增多,可观察到紫色逐渐加深,C正确;联会是减数分裂才会出现的现象,洋葱根尖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观察到联会,D错误。 【点睛】联会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行为,是减数分裂特有行为。 5.如图为测定细胞代谢相关速率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时,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 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时,小烧杯的液体应为清水

C. 直接测定植株总光合速率时,小烧杯的液体应为NaHCO3溶液

D. 测定植株的净光合速率时,应在光下进行,且小烧杯的液体应为NaOH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黑暗条件下,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烧杯内的NaOH吸收后,消耗的氧气量可以使锥形瓶中压强下降,故可以通过锥形瓶中液滴的移动来分析呼吸作用的情况;光照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所需要的二氧化碳应由烧杯内的碳酸氢钠溶液提供,释放的氧气使锥形瓶内的气压增大,故可以通过锥形瓶中液滴的移动来分析净光合速率的情况。 【详解】如果要测定植株的呼吸速率,为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装置应置于黑暗条件下,烧杯内的液体应为NaOH,A正确、B错误;如果要测定实际光合速率,则需要分别测定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测呼吸速率时烧杯内的液体应为NaOH,测净光合速率时烧杯内的液体应为NaHCO3,C、D错误。

【点睛】此实验过程中,外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装置中气体体积的变化,故为了减少误差,应保持环境条件(温度和气压等)相对稳定。

6.某兴趣小组探究土壤湿度对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对照组正常浇水,实验组不浇水,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土壤中的含水量 B. 2~4天,实验组净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C. 2~8天,实验组的植株中有机物积累量仍然在增加

D. 第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叶绿体中积累了大量的C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和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详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的含水量,因变量是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 2~4天实验组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但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干旱,气孔导度降低,叶片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B错误;分析图甲可知,2~8天实验组的净光合速率均大于零,故植株中有机物积累量仍然在增加,C正确;第8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因缺水而导致气孔关闭,CO2固定受阻,C3减少,D错误。

【点睛】普通植物晚上无光时一般是不能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因为虽然暗反应可以不需要光,但是没有光反应提供原料,暗反应也是无法进行的。

7.将某植物放在透明密闭容器内,给予不同的光照条件,定时检测密闭容器中CO2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O2含量 时间 (mg) (s) 条件 黑暗 遮光75% 340 340 347 342 354 344 361 346 0 50 100 150

2019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质检生物试题(解析版)

厦门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检生物试题1.图甲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图乙为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的①②③共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B.图乙分子与脂肪分子的元素组成相同C.图甲中①②与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D.将许多图乙分子在水面上铺成单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f0fl0qjay3fmdy9ul8q7b8vd5385a00y4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