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两面对一面,把“能否”去掉;
B.成分残缺,“提出”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要求”; D. 搭配不当,把“增强”改为“保持”; 故选C。 【点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2.风正一帆悬 决眦入归鸟 学诗谩有惊人句 君子好逑 将登太行雪满山 参差披拂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分析】 【详解】
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眦”“谩”“逑”“肱”“忧”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3.(1)①A ②A ③B ④A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n”,故填A。“qì⑴“幻”读作“huà”写作“契”,故填A。
⑵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甲处:胡思乱想意为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奇思妙想意为奇妙的想法和思想。“把地球推离太阳系”这一想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施行条件,并
答案第1页,总10页
不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是非常大胆奇妙的想法。故选“奇思妙想”。乙处:深沉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深刻多用来形容某种思想或感情。“热爱家园”是一种情感。故选“深沉”。故甲乙两空应分别选B、A。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得体与连贯。空白处前一句末尾为“民族”一词,所以空白处起始句也应与“民族”有关,应为“能如中华民族这般”。“无论”与“一定要”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语义联系紧密。所以末句应为“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故选D。 4.D
5.用“暗”字,恰当点出闻笛的背景;“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写出吹笛人毫不经意之举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 【解析】 【分析】
4.D.“这是诗人的理想”有误。这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故选D。
5.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暗”飞声,恰当点出闻笛的背景,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用“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触动其离愁别恨。
6. (1)时候 边际 (2)本来 顽固 7.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兴复之本/总在人君
8.(1)其次谈到南方已经平定,(他)想要北上平定中原。 (2)像这样的文字,韩昌黎也没办法写出来。
9.言有伦次(或“条理清晰”)。先要后主修身、齐家,“尊贤”“敬大臣”,然后言及自己出处和出师北伐,最后再反复叮嘱人君(君臣)。 【解析】
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际”,一词多义,一是“时候”,二是“边际”;“固”,一词多义,一是“本来”,二
答案第2页,总10页
是“顽固”。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的意思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而兴复汉室的根本,总是在君主。因此断为: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兴复之本/总在人君。
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然后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两句中重点的词有: (1)次,其次;定,平定。 (2)若,像;亦,也。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关键句子回答。“仓卒之际,言有伦次”“……,是修身之意。……,是齐家之意。……,是亦尊贤,敬大臣事”“次及自己出处,次及南方已定,欲北定中原。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兴复之本,总在人君。故反复于攸之、祎、允等进纳忠言。而又切瞩后主……”。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诸葛亮《前出师表》,在仓促的时间内,(却)说得很有条理。首先要求后主要“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这是修身的意思。其次谈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是齐家的意思。皇宫中的事务,交给(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军营中的事务,交给向宠,这也是尊重贤臣的事情。“亲贤臣,远?人”几句话,《伊训》《说命》都难以超越。再其次谈到自己的出身,(又)其次谈到南方已经平定,想要北上平定中原。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而兴复汉室的根本,总是在君主。所以反复要求(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进谏忠言。而后又恳切嘱咐后主“自谋,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后主后来丧失治国的方法,诸葛亮本来就已经看出来了。像这样的文字,韩昌黎也没办法写出来。昌黎后来做了国子祭酒,也没看见他的条奏可以和《天人策》相比。做侍郎的时候,没有看见他的章疏能像《出师表》那样。总之,他的文章少了诸葛亮文章中的一片诚恳痛切的情感。
答案第3页,总10页
10.D
11.写绽放的花朵鲜嫩、水灵、娇艳(或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光洁鲜艳)与花的母体干瘪、丑陋(或枯瘦苍白,没有“血色”),形成对比,表现花的母体为了花朵的美丽甘愿牺牲自己;为下文写母亲的奉献精神做铺垫。
12.我笑母亲像只长胡子的老猫,母亲没有生气,50出头的母亲那布满刀刻般皱纹的笑脸使我无比心痛;我看到母亲因含辛茹苦养育姐弟6人,不到30岁时就满脸皱纹的照片内心很难过;我看到村里人夸我母亲时,母亲笑得像菊花似的脸,内心酸楚。
13.(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眼角、嘴部的褶皱比作黄土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褶皱又深又粗,且杂乱无序。表现母亲的辛劳和“我” 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2)运用动词“捏”,生动地描绘了母亲用手夹米时小心翼翼的情形,突出手指间小米的稀少珍贵,表现当时生活的艰辛和父母对我们的关爱。
14.“皱纹里绽出的花”既指母亲的皱纹纵痕交错,就像盛开的花朵,蕴藏着慈母无限的爱和无尽的牵挂;又指母亲历经艰辛将我们培养成才,收获了累累的“硕果”,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之情。 【解析】 【分析】
10.D.“让我们兄弟姐妹六个都上了大学”有误。姐姐主动辍学充当了母亲的帮手外,其他兄弟姐妹都上了学,也读到了大学。故选D。
1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通读文本,找到相关答题区域。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根据第②段内容“粉红的花朵娇嫩清新,如出水芙蓉般光洁鲜艳”和“它的母体枯瘦苍白,没有‘血色’,与它绽放的鲜嫩、水灵、娇艳的花朵形成巨大的反差”写出令箭荷花的母体给我带来的哀伤的感受:令箭荷花的母体奋不顾身怒放出了自己的花儿,全不在乎自己的美丑,好像它为了花儿的美丽而甘愿牺牲自己。哦,这就是母亲的情怀!为下文写母亲的奉献精神做铺垫。
12.仔细阅读文本,根据题干“导致我伤痛”的提示,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根据“我开玩笑地对母亲说:‘妈很像只长胡子的老猫。’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这一笑,皱纹显得更深了;我的心却像刀割一样”得出:我笑母亲像只长胡子的老猫,母亲没有生气,50出头的母亲那布满刀刻般皱纹的笑脸使我无比心痛;根据“母亲不丑,而且30岁是一个女人芳华吐艳的年龄,可作为6个孩子的母亲,那时她的脸上已爬满了皱纹。那满脸的皱纹,
答案第4页,总10页
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成的。望着照片上的母亲,我的视线模糊了”得出:我看到母亲因含辛茹苦养育姐弟6人,不到30岁时就满脸皱纹的照片内心很难过;根据“‘杨菊英你真行,宁可苦死自己,也要让孩子念书!’看到母亲笑的像菊花似的,我默默地别过了头……”得出:我看到村里人夸我母亲时,母亲笑得像菊花似的脸,内心酸楚。
13.(1)题干提示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眼角、嘴部的褶皱,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分析。采用了拟物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情感”的模式,写出表达效果即可。写作的对象是母亲,“像暴晒过的黄土地,渠沟交错”,写出了母亲眼角,嘴部的褶皱比较深,多而无序。根据“那满脸的皱纹,是随着乳汁被孩子吸干的,是被岁月的风沙吹打雕刻成的”得出母亲生活的艰辛。根据“我总怕端详她的脸,那日渐粗深的皱纹,让我看一眼就酸楚落泪”得出:表达出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愧疚之情。
(2)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捏”的意思是,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结合“每餐撒调料似的捏几小.撮放在莱根汤里”分析,写出了母亲捏米时的动作,小心翼翼,恐怕“米”撒了,表现出了母亲生活的艰辛。“让我们的碗里有了米”表达了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1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一般作用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主旨;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线索;新颖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等。然后结合本文分析,“皱纹里绽出的花”,形式上,把“母爱”比作“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内容上,交代了写作对象: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无尽的牵挂和感激,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5.C
16.①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②就应让作品符合我们的文化习惯,让创作贴近群众的现实生活。③就应发挥民族文化艺术的“实学”效用,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17.①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越来越高。②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③文艺创作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④文艺产品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答案第5页,总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