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题的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本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文字的作用、意义,史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分析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
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如何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四、学情分析
在实践过程中,部分班级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不够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充分利用视频、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方法
1.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3.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
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4.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六、课前准备
1、集体备课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扫证吗?
探究提示: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我人飞船成功发射。在环绕球14圈后,于16日6时安全返回地面.我
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成人航天术的国家。人航天技术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巨型航天工程,我国航天事业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它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都是由我国创造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成功,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得以实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创造力和自强不息的风貌,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能创造辉煌过去,也一定能创造辉煌未来。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辉煌历程
2、薪尽火传、一脉相承 文字 史书典籍
3、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图示教学法、诱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讲授过程中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教师通过诱导学生,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班级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不够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充分利用视频、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