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科学课堂提问策略
作者:方晓芬
概要:开放性的提问,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与统一的答案,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这样的答案必定是多角度的。我们可以对这些答案进行分析,引导和肯定,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引导或肯定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而且能充分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去精心设计问题,做到善提问,巧提问。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我们也看到不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提问,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提问缺乏思考性
提问方式简单化,问题过于呆板、机械,如“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容易误导学生不做思考,没有思维力度。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
2.提问缺乏层次性
有些问题过于浅显,因多数学生知道答案即便回答正确也不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故而该类提问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而有些问题却过于复杂,学生无从下手,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3.提问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教师只是盲目地将知识问题化,设问求答,指向不明,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全违背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问缺乏开放性
有些提问,答案单一,比如:光合作用需要光吗?該类提问不能引发学生的多向思维,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5.提问缺乏整体性
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提问大多是教师与被提问学生间的一对一的“应答式”互动,教学过程中很少有“生生互动”的场景,某个问题被某个学生答对了就算全班学生已经懂了。殊不知,许多学生对该
问题并没有仔细的思考和消化。有的教师,总是将提问面向个别优秀的学生。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被冷落,导致成绩越来越差。这显然有悖于新课改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
一、课堂提问的优化依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同时要具备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开放性、整体性、双向性,并进行及时地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课堂提问要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时机”进行。课堂提问要注意难易程度,太难,会使大部分学生对问题不知所然,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太简单,学生不加思考答案马上出来,一点挑战性也没有,特别是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更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1.探究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東西,寻找问题与兴趣的结合点。通过提问,学生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轨道上来。
2.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差异,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因此,设计的问题应能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巧设难度,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按照知识的层次拆成几个层次的小问题。这样,既能面向全体同学又能顾及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
3.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大多数教师只是将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表面上气氛很好,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有针对性,指向要明确,在“条件”与“结论”间建立某种必然联系,力求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结论,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4.提问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与统一的答案,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这样的答案必定是多角度的。我们可以对这些答案进行分析,引导和肯定,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引导或肯定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而且能充分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