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复习要点
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实现的可能性: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
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七: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重大意义。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6 / 11
毛概期末复习要点
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5、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
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 (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 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7 / 11
毛概期末复习要点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四: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
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
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五: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完善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8 / 11
毛概期末复习要点
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五: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9 / 11
毛概期末复习要点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四: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五: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体制保障。 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七: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八: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10 / 11
毛概期末复习要点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九: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十: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