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教案-新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1 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

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原子的。 ★教学重点 阴极射线的研究 ★教学难点

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很早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一种不可再分割的粒子。这种认识一直统治了人类思想近两千年。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对实验中的阴极射线深入研究时,发现了电子,使人类对微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发现之一。

(二)进行新课 一、物质结构的早期探究

大千世界(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

我国西周时期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质是土、水、火、空气4种“元素”,天体则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古希腊学者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宇宙间存在一种或多种微小的实体,这个实体叫做“原子”,原子密不可分,这些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并可按照不同的方式重新结合或分散。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认为物体是由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端”构成。 1661年,玻意耳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元素论,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各种元素存在着不同的原子。 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指出分子可以由多个相同的原子组成。 宏观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分子则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分再分的最小颗粒 原子真的不可再分了吗? 二、电子的发现 1.阴极射线

讲述:气体分子在高压电场下可以发生电离,使本来不带电的空气分子变成具有等量正、负电荷的带电粒子,使不导电的空气变成导体。

设疑:是什么原因让空气分子变成带电粒子的?带电粒子从何而来的? 科学家在研究气体导电时发现了辉光放电现象。

史料: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为阴极射线。

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思考: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如果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电磁波,如果出现其他什么样的现象就可以认为这是一种高速粒子流,并能否测定这是一种什么粒子。 2.汤姆孙的研究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

?

磁场

S C C1 C2 ? Y A?

?

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穿过C1C2后沿直线打在荧光屏A'上。 (1)当在平行极板上加一如图所示的电场,发现阴极射线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向下偏,则可判定,阴极射线带有负电荷。

(2)为使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则请思考可在平行极板区域采取什么措施。 在平行极板区域加一磁场,且磁场方向必须垂直纸面向外。当满足条件 qv0B?qE 时,则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 则:v0?E B(3)根据带电的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可知,其速度偏转角为: ta?n?qEL 2mv0又因为:tan??yL(D?)2

e v0 m L 电场E ? A ? v D S 萤幕 y y1 ? y2 S E 且v0?

BO x

则:

q?mEy L2(D?)BL2根据已知量,可求出阴极射线的比荷。

思考:利用磁场使带电的阴极射线发生偏转,能否根据磁场的特点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来计算阴极射线的比荷?

汤姆孙发现,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和不同的方法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是相等的。这说明,这种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并由实验测得的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若这种粒子的电荷量与氢离子的电荷量机同,则其质量约为氢离子质量的近两千分之一。汤姆孙后续的实验粗略测出了这种粒子的电荷量确实与氢离子的电荷量差别不大,证明了汤姆孙的猜测是正确的。汤姆生把新发现的这种粒子称之为电子。

说明:使学生知道电子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原子结构有重大意义,改变了人们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的看法。知道电子的比荷和电量的测定。

电子的电荷量 e=1.60217733×10-19C

第一次较为精确测量出电子电荷量的是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测量出的。

密立根通过实验还发现,电荷具有量子化的特征。即任何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 电子的质量 m=9.1093897×10-31kg

三、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既然原子中存在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通常是电中性的,那么原子中一定含

有带正电的部分。电子的质量很小,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带正电的部分,原子中带正电的部分和带负电的电子是怎样分布的呢?很自然的便提出了原子的结构问题。

最有影响的是1903年汤姆孙提出的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直径约为10-10米的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中,带负电的电子就嵌在其中,好像蛋糕中嵌着一粒粒葡萄干一样,利用这一模型,能够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是几年后就被英国物理学卢瑟福发现新的实验事实否定了。

说明:应指出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不是一开始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堂例题】

例题1、一只阴极射线管,左侧不断有电子射出,若在管的正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时,发现射线径迹向下偏,则:( ) A.导线中的电流由A流向B B.导线中的电流由B流向A

C.若要使电子束的径迹往上偏,可以通过改变AB中的电流方向来实现 D.电子束的径迹与AB中的电流方向无关

例题2、有一电子(电荷量为e)经电压为U0的电场加速后,进入两块间距为d,电压为U的平行金属板间,若电子从两板正中间垂直电场方向射入,且正好能穿过电场,求: (1)金属板AB的长度 (2)电子穿出电场时的动能

(三)课堂小结

科学家在对阴极射线的研究中发现了电子,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电子的发现是19世纪末物理学史上的三大发现之一。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电子的,应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对我们学好物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四)作业:完成问题与练习。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A

B

A - v0 U0

+ - B- -

+ + +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教案-新版

2.1电子的发现与汤姆孙模型★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ejux8bgan3ef8l940oa3cwgi893hn006c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