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提升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5·江苏地理,15~16)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
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解析 第1题,影响林线高低的因素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土壤等。喜马拉雅山东端,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植被生长条件差,不会导致林线较高A、B、C项错误;但东端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利于森林生长,故D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乙地位于大兴安岭,河谷地带,海拔低,气温应高,A项错误;河谷地带,地势低平,水分较多,气候湿润,B、D项错误;而河谷地带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发育,排水不畅不利于森林生长,故C项正确。
答案 1.D 2.C
(2015·烟台市高三模拟)下图反映了鄂尔多斯地区在湿润期和干燥期土地利用方式的
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影响图示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海拔
4.气候变化导致鄂尔多斯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地带性特征 C.周期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
解析 第3题,图中自然带东西更替、南北延伸,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第4题,图中从湿润期到干燥期,气候的变化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3.A 4.D
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
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B.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6.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
A.垂直地带性—气候 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
B.纬度地带性—热量 D.经度地带性—水分
解析 第5题,由图示可知,沿途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因而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以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6题,这种由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的分异规律类似于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即自然带是沿着纬线方向更替,沿着经线方向延伸,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水分。
答案 5.C 6.D
读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7~9题。
7.该山地最有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南部 C.西北地区西部
B.华北地区北部 D.西南地区东部
8.山地苔藓带在南坡位置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较高,且为背风坡 B.气温较高,且为迎风坡 C.气温较低,且为背风坡 D.气温较低,且为迎风坡
9.该山地未出现积雪冰川带,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 C.海拔较低
B.气候干旱 D.坡度较小
解析 第7题,该山地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选项中只有西南地区东部属于这种气候类型。第8题,南坡从山麓到山顶,各自然带相对宽阔,且各自然带的下限相对较高,说明南坡为阳坡,气温高;为迎风坡,降水充足。第9题,纬度位置和海拔是决定山地能否出现积雪冰川带的主要因素。该地山麓地带出现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地纬度并不低。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海拔2 000多米,海拔较低。
答案 7.D 8.B 9.C
(2015·泉州模拟)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0°34′E,44°50′N)的大
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回答10~11题。
10.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西风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11.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规律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第10题,琵拉大沙丘位于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影响。读图,根据沙丘移动方向,盛行西风会将海岸的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A对。山地阻挡海洋水汽,在迎风坡会有较多降水,不会形成沙漠,B错。根据纬度判断,该地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错。沿岸有暖流经过,D错。第11题,该地景观只是局部小范围内的情况,不属于地带性分异规律,A、B、D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规律,C对。
答案 10.A 11.C
二、综合题(共56分)
12.(10分)(2014·海南地理,21,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要求。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解析 第一步,获取信息:注意文字信息:冷湿、成因,以及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第二步,运用原理或知识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是一个整体,冷与高纬度及海洋洋流相关,湿与气候(降水多、蒸发弱)及地表水多密切相关;第三步,科学组织语言,书写答案。
答案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或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13.(24分)读中国三座名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字②③所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4分) (2)在三座山峰中,天山的自然带最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天山雪线较低的山坡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8分) (4)分析造成贺兰山山腰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受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大兴安岭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增加,在草原草甸之上发育落叶阔叶林;海拔继续升高,热量减小,植被演变为针叶林。第(2)题,影响山地自然带丰富程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图示三座山地纬度位置相近,因此应主要从海拔和相对高度方面分析垂直带谱存在差异的原因。第(3)题,同一山体,降水较多的山坡雪线较低。第(4)题,贺兰山山腰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 答案 (1)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2)天山的海拔比贺兰山、大兴安岭的高,相对高度比另两座山脉的大。
(3)北坡 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其水汽主要来自于大西洋和北冰洋;其北坡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多;加之北坡又是阴坡,因此雪线低。
(4)贺兰山山腰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能够满足森林生长;西坡是背风坡,降水较少,只能发育灌丛草原。
14.(22分)读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热带雨林带的主要分布区及各自的形成原因。(8分)
(2)引起自然带A→B→C→D变化的主导因素是______,非洲南部D自然带分布纬度低于35°的原因是________。(4分)
(3)《美国科学院院报》一份报告中称,2000年到2009年,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山顶冰层已经持续快速消退了26%。乞力马扎罗山山顶冰层快速消退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体现了地理要素的变化会________的特征。(4分) (4)乞力马扎罗山雪线较高的是________坡,原因是什么?(6分)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A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刚果河流域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原因分别从气压带和风带、地形、洋流方面分析。第(2)题,自然带A→B→C→D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热量;非洲南部D自然带分布纬度低于35°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第(3)题,乞力马扎罗山山顶冰层消退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这体现了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第(4)题,主要从坡向方面分析。
答案 (1)刚果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且受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
(2)热量 海陆分布
(3)全球气候变暖 “牵一发而动全身”
(4)北 北坡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