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
2.静息电位: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4.阈值: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5.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6.兴奋性: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7.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8.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9.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10.搏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11.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12.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13.房室延搁:心脏内兴奋传导经过房室结时传导速度缓慢、占时较长的现象。 14.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
15.组织液有效滤过压:生成的组织液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16.胸膜腔内压:指肺与胸廓之间潜在而密闭的腔隙间的压力。
17,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18.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实际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19.基本电节率:又称慢波电位,是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电变化,是细胞自发性节律性去极化形成的。
20.胃排空:在胃内形成的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1.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的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22.体温:体温分为表层温度与核心温度。一般临床上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23.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24.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25.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26.牵涉痛: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某远隔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27.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28.去大脑僵直:在麻醉动物中,于中脑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反张状态,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29.激素:是由腺体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合成与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30.激素的允许作用: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其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这是一种支持性作用。
二.简答题和问答题
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起主导,特点迅速,精确,短暂,主要调节肌肉和腺体活动。神经调节以反射形式进行,体液调节的特点为缓慢,持久,弥散,主要调节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体液调节有远距分泌,
.-
旁分泌和神经分泌。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的幅度和范围较小,对神经,体液调节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钠泵的化学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其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钠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化学本质是Na+-K+依耐性ATP酶,功能是当细胞内出现较多的钠离子和细胞外出现较多的钾离子,钠泵启动,通过将结合的ATP进行分解,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逆浓度差把细胞内的钠离子移到膜外,把细胞外的钾离子移到膜内,形成膜内高钾离子,膜外高钠离子不均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
①造成的细胞内高钾离子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防止细胞水肿 ③形成的跨膜浓度梯度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基础 ④生电效应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⑤建立的钠离子跨膜浓度梯度可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 3.简述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全或无”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所给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未达到一定强度,动作电位不产生,达到一定强度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便达到该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
②不衰减传播:动作电位产生后,不停留在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而是四周传播,直至传遍整个细胞,而且其幅度和波形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 ③脉冲式发放:连续刺激所产生的多个动作电位总有一定间隔而不会融合起来,呈现为一个个分离的脉冲式发放
4.简述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的概念和基本步骤。
概念: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步骤
①动作电位沿T管膜传导,激活T管膜和肌膜中的L型钙通道
②骨骼肌的L型钙通道构象改变,使终池膜钙释放通道开放,引起终池内钙离子的释放;心肌的L型钙通道激活而出现少量Ca2“内流,Ca2+与终池膜的钙结合位点结合,再引起终池膜中的钙释放通道开放,即钙触发钙释放
③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促使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而触发肌肉收缩。
④胞质内Ca2浓度的升高激活纵行肌质网膜中的钙泵,将胞质中的Ca2回收入SR中而降低胞质中Ca2浓度,引起肌肉舒张
5.何谓生理性止血?为什么说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居中心地位?
生理止血指小血管受损所致出血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三个环节:①受损局部小血管收缩;②血小板黏附、释放并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③凝血系统激活所形成的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加固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形成牢固的止血栓。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起关键作用:①血小板在受损伤部位通过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GPIb/Ⅸ、血浆中vWF与内皮下成分胶原结合,黏附于胶原纤维上,同时血小板被激活释放ADP、TXA2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子,暂时封闭伤口。②血小板具有促血液凝固的作用,其表面吸附部分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在受损伤局部浓集,有利于凝血的发生。血小板活化后还可释放某些凝血因子(如FV,纤维蛋白原等),特别是血小板活化后所暴露出的有效磷脂表面,为FX和凝血酶原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血凝块中的血小板的收缩可使血凝块回缩,挤压出其中的血清而成为坚实的止血栓,牢固地封住伤口。③血小板还可释放TXA2,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能使局部血管收缩,限制和减缓血流以利于生理止血的顺利进行。
由于血小板与生理止血的三个过程密切相关,通常认为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居中心地位。当白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降低时,出血时间就会延长。
.-
6.请根据所学生理学知识,试分析产生贫血的可能原因? 贫血的发生可概括为红细胞生成不足、破坏过多和大量丢失三个方面的原因。
(1)红细胞生成不足:①铁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②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因维生素B12的吸收与内因子有关,所以胃壁细胞的大量破坏或胃大部分切除,回肠远端病变或切除均可因维生素B12缺乏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③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损害红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发生质的异常和量的减少,或造血微环境的缺陷,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④肾脏病变可因EPO缺乏而导致肾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脾功能亢进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多而出现脾性贫血;母亲的血型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可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3)红细胞大量丢失:急性红细胞大量丢失可引起失血性贫血。 7.试述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以及输血原则 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而分为四型:红细胞膜上只有A抗原者为A型;只有B抗原者为B型;A与B两种抗原均有者为AB型;A和B两种抗原都没有者为O型。不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在A型血者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抗体;B型血者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抗体;AB型血的血清中没有抗A和抗B抗体;而0型血的血清中则同时含有抗A和抗B两种抗体。
为保证输血安全,首先应当鉴定血型,要确保输入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破坏,同时也要避免输入的血型抗体不要破坏受血者的红细胞,因此首选同型输血。只有在无法得到同型血的紧急情况下,才可考虑进行异型输血,如将0型血输给A、B和AB型受血者,将A、B和O型血输给AB型受血者。异型输血时要注意少量慢速输入以便让输人的抗A、抗B抗体可被受血者血浆所稀释,浓度下降,尚不致发生危险。在输血前,即使是同型输血也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这样既可检验血型鉴定是否有误,又能发现供血者和受血者的红细胞或血清中是否还存在其他不相容的血型抗原或血型抗体。此外,还应提倡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以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8.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各有何特点?是如何产生的?有何意义? 第一心音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在心尖搏动处(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听诊最为清楚,其特点是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第一心音是由于房室瓣突然关闭引起心室内血液和室壁的振动,以及心室射血引起的大血管壁和血液湍流所发生的振动而产生的。
第二心音标志着心室舒张期的开始,在胸骨右、左两旁第二肋间(即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听诊区)听诊最为清楚,其特点是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第二心音主要因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引起血液、管壁及心室壁的振动而引起。 9.简述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通道机制。 (一)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分为5个时期组成: 0期:0期去极化主要由Na+内向电流引起 1期:由K+负载的一过性外向电流所致
2期:由外向电流(K+外流)和内向电流(Ca+内流)同时存在引起 3期:k+外流进一步增强
4期:又称静息期,此时,细胞排出Na+和Ca+并摄入K+使膜电位水平基本上稳定于静息状态。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壹.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 窦房结内自律细胞为P细胞,其含量十分丰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数慢反应电位,幅度小,只有0、3、4期。4期不稳定,在复极完毕后,就自动产生去极化,使膜电位减小,即4期自动去极。当去极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即可爆发动作电位。 0期:L型Ca+通道激活,引起Ca+内流,导致去极化。
3期:由于窦房结细胞缺乏I10通道,因此其动作电位无明显的1期和2期。窦房结细胞的复极化主要在动作电位3期,其形成原因是由于Ca+内流逐渐减少,K+外流逐渐增加,使细胞膜逐渐复极化并达到最大复极电位。
4期自动去极化:达到最大复极电位后,由于外向K+电流逐步衰减和内向Na+作用而引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