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是( )
①金属器具的使用 ②贫富分化的产生 ③文字的成熟 ④城的出现 ⑤礼制的初步形成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C
解析: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全是标志,故选C。
2.走进孙中山故居,就会看到先生题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彰显了先生的伟大胸襟。在历史上,也曾存在“天下为公”的局面,后被“家天下”的局面所取代。改变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
A.禹 B.启 C.商 D.汤 答案:B
解析: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3.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 A.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答案:C
解析:“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指商朝时国家的重大事情是祭祀与对外战争,将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与祭祀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活动相结合,使得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因此C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与史实不符。
4.商朝晚期的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中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那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
A.宗法观念大大加强
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王位继承混乱无序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同一代兄弟中有几人为王”“有子继位为王”体现的是王位继承中的宗法观念,而“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那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此时宗法观念大大加强,渐渐向“王位子继”发展。其他三项均不能由材料得出。
知识点二
西周分封制
5.“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先代贵族 B.开国功臣 C.王室成员 D.少数民族首领 答案:C
解析:西周分封诸侯的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姬姓是王族,因此,材料反映出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室成员。
6.历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父系家长制 B.禅让制 C.皇帝制度 D.分封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武王”“周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封建”即“封邦建国”,因此D项符合题意。A项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制度;B项是原始社会的权力继承制度;C项是秦朝及以后王朝实行的制度。
7.下面是西周分封形势图。这体现了西周实施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充疆域,抵御外敌 B.拱卫王室,巩固统治 C.分封亲属,明辨亲疏 D.赏赐功臣,以示恩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实施分封制的根本目的。由图中信息可知,A、B、C、D四项皆体现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但其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B项符合题意。
8.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河南省(豫)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河北省(冀)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冀州;湖南省(湘)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湖北省(鄂)的简称是因为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山东省(鲁)辖区为西周时鲁国封地,故简称“鲁”;山西省(晋)辖区为西周时晋国封地,故简称“晋”;广东省(粤)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简称“桂”。故选C。
知识点三
西周的宗法制 9.《春秋公羊传》中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桓何以贵?母贵也。”这一做法( )
A.遵循了周代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 B.严重地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 C.是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崩溃的表现 D.表明太后左右了王位的继承 答案:A
解析:依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可知,材料体现了周代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的精神实质,故本题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10.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联宗、收族和撰写家谱、族谱之风盛行,并深入到一般平民家中。与这种习俗的产生有着决定性关系的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王位世袭制 D.分封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家族宗族观念,与此有密切关系的是宗法制,因此本题选A。 11.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 )
A.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 B.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
C.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D.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 答案:C
解析:由“同姓不婚”可知,这并非为了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B项错误;由“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分析可知,周天子依靠血缘关系的扩展和宗法继承规则,使得诸侯国大都控制在与周天子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人手中,进而强化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因此C项正确;A、D项并非实质。
12.《中国通史》中载: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庶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其根本目的在于( )
A.维护周天子的独尊地位 B.重视诸侯的态度
C.要求诸侯定期朝觐述职 D.加强对诸侯的礼仪教化 答案:A
解析:依据“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侮慢王朝”“政治就乱了”分析可知,其目的是维护周天子的政治地位。B项为表面现象,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为直接目的。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下面是根据这一资料设计的示意图:
材料二 下面是大宗、小宗示意图:
(1)据材料一,你认为西周在分封对象上有什么突出特点?举出几个这样的封国。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
(3)你认为现代社会能否以宗法分封制进行企业管理?说明理由。 答案:(1)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晋、鲁、卫、燕等。
(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密切结合。
(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如:不可以。重血缘亲属、轻视能力和竞争、各自为政等宗族观念,不适合社会化大生产,不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不利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国内外的大企业都走出家族制,进行现代企业管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掌握和理解。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注意归纳宗法制的特点;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材料一中这些人名的出现受到什么制度的影响?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3)这一制度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答案:(1)宗法制。因为这些人名带有明显的家族血缘色彩。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 )
A.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答案:B
解析:A项中的“完全”与题干中的“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矛盾;商人已意识到祖先有灵,会关照子孙,因此托祖先转达对“帝”的请求,B正确;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反映出商人敬祖畏神,但不能得出祖先地位高于神的结论,故D表述错误。
2.阅读下面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情况表,从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
诸侯国 与王室的关系 地理位置 晋 姬姓贵族 山西 卫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燕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 鲁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山东北部及河北西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姬姓诸侯大都分布在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①说法错误;结合相关知识可知,②③说法正确;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B。 3.《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是( ) A.稳定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有利于礼乐文化的建设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周公”指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武王去世后,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管理天下,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大行“封建”,分封功臣和贵族。材料“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姬姓贵族在封国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从而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这对后世影响深远。故本题选择B项。 4.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 A.传播了周文化 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C.拓展了疆土封界 D.稳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身以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典章制度等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的地区,从而传播了周王朝代表的中原文化,故A项正确;B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拓展了疆土封界只是其表面的影响,故C项错误;D无法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故D项错误。 5.《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 )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等级秩序,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所建立的等级秩序。关键信息是:“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A宗法等级不包括奴隶;C说法错误;D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6.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