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觉——是在各种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
(3)表象——是人的大脑对过去感觉与知觉的回忆和再现即当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对象离开后,人的大脑对感觉和知觉到的事物所留下的印象。 2、认识的感性形式三种认识形式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相互联系、依次发展 3、认识的感性形式的社会历史性 (1)感觉的社会历史性 (2)知觉的社会历史性 (3)表象的社会历史性
三、认识的理性形式及其本质 1、认识的理性形式
(1)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 (2)判断——是对事物之间联系式关系的逻辑反映。 (3)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逻辑形式。 2、认识的理性形式三种认识形式的关系 (1)区别
(2)联系——相互联系 3、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1)抽象化 (2)间接性 (3)理解性
第二节 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认识的辩证途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刻根源——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决定。 (1)现象的含义——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2)本质的含义——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3)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3、怎样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全面客观地把握事物的现象。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相互区别——两个不同的阶段(反映的对象不同、形式不同、特点不同) (2)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错误——犯唯理论和经验论。 二、反思、建构与虚拟
1、反思的含义——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 2、反思与一般思维的区别
(1)反思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由结果追溯原因,分析事物何以产生,何以如此等,也称后思或“从后思索”。
(2)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则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进行再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抽象化程度更高。
(3)反思可以发现思维的偏差并予以校正。 3、建构的含义
(1)从认识发生的角度看,建构指人的认识结构的建立或构造的过程。
(2)从认识过程的角度看,建构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建构或重构的过程。 4、建构两层含义的联系 (1)主体认识结构的建构
(2)主体对所获得的客体信息的建构 5、虚拟的相关问题
(1)含义——是以”代码”的形式来表达和合成事物及其功能。 (2)特点——数字化表达;合成对象。 三、语言、符号与认识
1、语言符号的含义——是人所特有的认识中介和认识工具,是按一定的规则表达和交流思想意义的符号系统。 2、语言符号的作用
(1)使主客体之间的信息变换成为可能。 (2)是主体进行思维操作的有效形式。 (3)是表达和交流认识成果的基本手段。
(4)是人类认识成果得以保存、延续的基本手段。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1)狭义——在知情意的意识要素中,不包括知,只包括情意在内的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非理智、非认知方面。
(2)广义——指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情感的作用——对人的认识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2)意志的作用——对认识的进行起激发和调控作用,是认识活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3)幻想、想像、直觉、灵感的作用——在认识过程中,他们与逻辑形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对认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五、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意义更加重大的飞跃 (1)是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 (2)是实践本身的要求。
(3)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 2、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认识主体必须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利益、需要和要求结合起来,确定主体对客体进行实际改造的目的和方式。
(3)要考虑实践手段、实践条件的制约性,把理论的正确性与实践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 3、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 4、认识为何需要反复和无限发展 (1)主观条件的限制 (2)客观条件的限制
5、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表现——波浪式的前进运动或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6、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一致。
第十章 认识活动与思维方法 第一节 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一、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组成部分
(1)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研究世界的本原及其规律。
(2)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学说,研究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能力、认识的源泉、认识的过程、认识的作用等问题的理论。
(3)逻辑学——是关于理论思维的学说,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以及思维方法的理论。
2、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三者互不相关,各自独立。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三者是一致的。
A、辩证法与认识论是一致的——辩证法为科学的认识论奠定了前提和出发点;辩证法的规律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辩证法离不开认识论。
B、辩证法与方法论是一致的——思维方法在本质上是辩证法所揭示的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辩证法需要通过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把握现实的认识方法。 3、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的社会历史形式
(1)认识论的社会历史形式——古代直观和模糊,从属于本体论;近代占据西方哲学的中心,成为构成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现代实现与辩证法的统一。
(2)方法论的社会历史形式——古代不是一个独立的分支;近代形成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对立的方法系统;显达实现与辩证法的统一。 二、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方法和思维方法
(1)方法——指为解决理论、实践、日常生活的特定任务所采用的一定的途径、手段和办法。
(2)思维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
2、思维方法的本质——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特征。 3、思维方法的层次性
(1)哲学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中的最高层次,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2)一般科学的思维方法——共同性的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中通用的思维方法。 (3)具体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特定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内起作用的思维方法,由认识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 4、思维方法的作用
(1)规范人们思维的发动、运行方向和侧重点。
(2)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
(3)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及其正确性的程度。
5、现代思维方法革命的途径 (1)深化原有的思维方法 (2)各种方法的移植和杂交 (3)创造新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及其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一、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
1、思维的两个层次
(1)知性思维——是指运用普通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则所进行的思维,形式逻辑是知性思维的集中体现。
(2)辩证思维——是立足于概念的辩证本性,通过揭示思维形式的内在矛盾而深刻地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辩证法或辩证逻辑是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 2、辩证思维(辩证逻辑)和知性思维(形式逻辑)的关系 (1)以不同的方式去研究思维的规律、形式和方法。 (2)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内容和层次不同。 (3)相互补充、相互限定。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和演绎
(1)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2)演绎——是由一般性原则到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即依据某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推理方法。 (3)关系——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互为前提;互为补充。 2、分析和综合
(1)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有定量、定性、因果、结构、功能等分析方法。
(2)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属性、方面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
(3)关系——相对运行;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3、从抽象到具体
(1)感性具体——是思维逻辑行程的起点,是指感官能直接感觉和直觉到的具体,即置于人的感官面前具有可看、可听、可尝、可嗅、可摸得感性的生动而直观的具体对象、具体事物。
(2)抽象规定——是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的中间环节,是思维经过对感性具体的分析所抽取出来的一个个单一的规定性,使客观对象多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3)思维具体——是思维逻辑行程的终点,使在抽象规定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在人的大脑中复制出的理性具体。
(4)思维具体和感性具体的关系——思维具体是某一对象多钟规定的有机综合,感性具体是感性直观的统一;思维具体借助于抽象规定又高于抽象规定。 4、逻辑和历史的一致
(1)逻辑——是指逻辑范畴之间的次序、层次、关系。 (2)历史——是指客观实在自身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3)逻辑和历史的一致的含义
A、逻辑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发展相一致。 B、逻辑的发展和客观实在发展的历史相一致。 三、当代科学思维方法群 1、控制方法
(1)含义——是随着控制论问世而兴起的当代科学思维的一般方法。就是在系统动态控制过程中由施控主体所运用的方法。 (2)目的——在于达到控制。
(3)种类——反馈方法、黑箱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2、信息方法
(1)含义——是把系统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传递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以达到对某个系统运动的过程和规律的认识的方法。 (2)特点——撇开系统的其他具体运动内容,仅仅把系统的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交换过程。 (3)优点——能获得对系统的整体性认识。 3、系统方法
(1)核心——整体性原则 (2)有序性和动态性
(3)等级系统原则和系统发展原则 (4)模型化和优化原则 4、结构——功能方法
(1)含义——是用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来分析事物的方法。
(2)结构方法——是从结构上认识、复制和创造事物的方法。又称“内描述方法”。 (3)功能方法——是从功能过程来认识、复制和创造事物的方法。又称“外描述方法”。 (4)结构方法和功能方法的关系——相对立;相统一。 5、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 (1)模型化方法——又称模拟化方法或仿真方法,使人们通过研究模型来解释原型的形态、特点和本质的方法。
(2)理想化方法——是在思维中建构事物的理想模型、理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中的理想操作和理想实验的思维方法。 四、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1、区别——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系列。
2、联系——科学思维方法以辩证思维方法为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从科学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
第十一章 真理和价值 第一节 真 理
一、真理及其属性
1、真理的含义——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属性
(1)客观性——是指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而承认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绝对性
A、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局限,都不能被推翻。 B、按人类认识本性来说,人的认识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3)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A、从整体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或片段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
B、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该对象的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