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疗法
定义:医学上把频率>十万Hz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流。应用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 一、有关物理学基础:
1、 电场:电力线所能波及的范围叫电场。电荷静止的称为静电场,运动的电场称为动电场。
2、 电磁波:空间某一处产生了变化了的电场,在它的周围就要产生变化速度与之相同的磁场,该磁场周围又产生了电场,后者又产生磁场,如此循环往复,电磁场所占空间迅速扩大,这种迅速向周围空间传播扩大的电磁场,称为电磁波。 3、 高频电流:振荡频率>100000Hz以上的电流比较容易向周围发射,频率越高,发射越容易。向空间发射的高频交流电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其速度与光速相同,约三十万公里/S,所以高频交流电按其物理性质来说是一种电磁波,其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关系。 二、高频电流的分类:
1、按波长分: 电疗名称 波长范围(m) 波长(m) 2000-300 184 22.12、11.06 7.37 0.69、0.3278 0.1225 0.083 频率(MHz) 15-100万 1.625 13.56、27.12 40.68 433.9、32.78 2450 36000 共呜火花电疗 3000-300 中波电疗 短波电疗 超短波电疗 分米波电疗 厘米波电疗 毫米波电疗 2、 按波形分类:
300-100 100-10 10-1 1-0.1 0.1-0.01 0.01-0.001 (1) 减幅振荡电流:振幅逐渐变小至消失的电流,如共呜火花。 (2) 等幅振荡电流:幅度恒定不变,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 (3) 脉冲等幅振荡电流:有规律性间断的振荡电流。通电时间小于断电时间。有脉冲超短波,脉冲短波等。 三、
高频电对人体作用的基础:在高频电场中人体可以表现出导体、电容、
电介质、线圈等性质。但人体各组织成分是不均匀和多种多样的,同一组织往往兼有多种性质。
1、 导体:人体组织中的血液、淋巴液及其他组织液均含有大量的水分,故为良好的导电体。此外在人体的组织液中含有大量的离子,如K、N、C、M、C等,因此能传导电流,,在高频电作用下,离子沿电力线的方向移动。词频电正半周时,正离子被推向负极,负离子则相反;负半周时,正离子吸向正极,负离子则相反。由于离子移动而产生的电流称为传导电流。
由于高频频率很高,极性变换很快,离子急剧地沿电力线的方向来回移动或振动;而各种离子的大小、质量、电荷和移动速度不同,在振动过程中互相摩擦以及与周围的媒质相摩擦,引起能量的损耗称为欧姆损耗。高频电作用于导体时的过程可归纳为:高频振荡→离子振动→传导电流→欧姆损耗→热。
高频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密度越大或组织的电阻率越大,产热也越多。 2、 电介质:电介质内几乎没有自由电子,只能在原子核周围轨道上旋转,称为束缚电荷。肌腱、韧带、骨骼、干燥的皮肤等多种组织有较高的电阻,也具有电介质的性质。在低、中频电场中,电介质基本上是绝缘体。但在高频电场里情况不同。在高频电场内,电介质正电荷和负电荷发生位置移动,正电荷偏向负极,负电荷偏向正极。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电荷的这种变化叫做取向。由于取向的结果,无极分子极化为有极分子,即偶极子。在高频电流作用下,偶极子随着交流电正负半周的不断变化亦不停地旋转。束缚电荷的移动就构成了电流,但这种电流不是电子或离子作远距离移动,而是由于偶极子内束缚电荷的位置相对移动而产生的,故称为位移电流。
在高频电流作用下,人体内各种质量、大小、束缚电荷多少不尽相同的偶极子在高频电场中迅速旋转,互相摩擦以及与周围的媒质相摩擦,也产生了能量的损耗,也转变为热。因此高频电流通过电介质的过程可归纳为:高频振荡→电介质偶极子旋转→位移电流→介质损耗→热。
频率越高,电介常数越大和电场强度越强时,产热越大。
3、 电容:人体组织是一个混杂有电阻和电容的整体。如在肌肉组织中,细胞膜就有电容性质,细胞处液和内容物都是良好导体。直流电和低频电流不能或很难通过电容,可高频电流很容易通过电容,频率越高容抗越小,产热越多,并且能
够较均匀地通过组织。
4、 线圈:在高频电范围内实心的导体也可以当作是由大小不同地依次重叠起来的导线环组成。人体也可以视为这种特殊形式的线圈,尤其是肢体的横断面更相似。在高频电磁场的作用下,就可以由于电磁感应而在这些线圈中产生沿圈流动的感应电流。呈旋涡状,故称为“涡流”。涡流基本上属于一种传导电流,主要沿电阻较小的通路通过,其产热原理与通过导体时一样,频率越高,产热越大。 5、 人体电荷在高频电流作用下的变化总结:
(1) 电解质离子(A)及带电胶体(B)在词频电场中发生快速振荡 (2) 氨基酸型傝极子(C)将发生急剧旋转,神经鞘磷脂型极性分子(D)将发生钟摆状的摆动
(3) 乳脂、红细胞等带电颗粒(E)沿电场分成排列成串珠状。
上述改变中,A和B的振荡,C的转动,D的摆动均可互相摩擦和与周围媒质发生摩擦,当强度足够大时均可产生热。这都是高频电疗产生热效应的主要原因。
E的串珠状排列,在不引起产热的电场强度下亦可发生,这种变化可能改变了组织的理化性质,从而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高频电疗产生非热效应的原因之一。
当电流足够大时,将产生热效应,强度小时也可产生非热效应。高频电疗的生理和治疗作用均由这两种效应引起。 四、高频电流的特征:
1、 热效应与非热效应:高频电流的主要生物学作用为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在低、中频电流中,由于通过电流小,不会产生足够的热量。但在高频时由于频率高,容抗急剧下降,渡过人体的电流急剧增加,因而产生热。这种热是电流通过铆钉时在体内产生的故属于内生热。高频电以不引起产热的电场强度作用于人体,也可以改变组织的理化特征,从而产生非热效应。
2、 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电极离开皮肤时,皮肤和电极间的空气间隙构成是一个电容,皮肤和电极相当于电容的两个导体,高频电可以通过电容,所以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也是高频电疗的优点之一。由于采用交流电,故没有电解作用。
3、 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由于高频电流频率超过10万Hz,不可能产生离子堆积及破坏膜的极化状态引起除极和兴奋作用。
低、中、高频电流生物物理特征
特征 低频 中频 高频 对神经、肌肉兴奋每一周期均胡可综合多个周期才无、不能引起兴奋 能力 热效应 电解作用 能引起一次兴奋 无 明显 能引起一次兴奋 稍有 多无,半波时有 中 有,且明显 无 小 组织对电流的阻大 力 电极能否离开皮不能 肤 生物物理作用 不能 能 离子移动,电解,作用于神经,血热及非热效应 作用于神经,血管,肌肉 管,肌肉 五、高频电对人体的作用: (一) 热的生理和治疗作用: 1、 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
(1) 直接作用于感觉神经,降低其兴奋性
(2) 热作为一种与痛冲动同时传入中枢的兴奋,在痛觉传导通路的某一环节上干扰了痛冲动的传导而导致痛感的减弱或消失。一般只有在温热条件下才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当加温到45℃时,则会出现灼痛感。 2、增强血液循环:
(1) 直接或间接通过轴突反射使小动脉血管扩张。
(2) 热能引起组织蛋白的微量变性,形成组胺等血管扩张物质。 3、加强代谢:
(1) 热促进了分子的运动使物质经膜交换和弥散的过程加强。 (2) 适当的热作用可增强酶的运动,组织代谢也随之加强。
(3) 热加强了血循环,使O2和营养物质输送加强,同时也加速代谢产物的排
除。温度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平均增加13%左右,温度每增加10℃,氧化率增加2.5倍。
4、降低肌肉(平滑肌和横纹肌)和结缔组织张力,可以缓解痉挛和减轻疼痛。 5、增强免疫功能:在温热的作用下可使体内的抗体和补体增加,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当温度升到38-40℃时,吞噬作用增加100%。因此增加了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二) 非热效应的生理和治疗作用:在高频电疗中无热量虽然不足以引起人的感觉,但能对机体产生影响。如无热量高频电疗可以使植物加速生长发育,使动物神经纤维再生加快,白细胞吞噬作用加强,控制早期急性炎症的发展。此量主要用于急性炎症。
六、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的方式:
1、直接接触法:电极直接与人体皮肤或粘膜接触,这多用在频率低,不易
通过电容的高频电疗中。中波属此类,已淘汰。
2、电容场法:电极与皮肤相距一定距离,人做为介质在电极之间,构成一
个电容。频率较高的电流才能通过,短波,超短波。
3、线圈场法:一根电缆包绕人体一圈,通过电磁感应,可使类似于多层圈
状结构的人体产生涡流。主要用于短波中。
4、辐射场法:当频率很高时,电磁波的波长很短,很多特点与光相似,这
时可以将电磁波引入一个类似于灯罩状的辐射器中,使电磁波从辐射器中照到人体上。主要用于频率很高的微波中。
七、
治疗剂量:
温热感 皮温(℃) 间隙(cm) 电流(mA) 灯管亮度 无变化 增加-2 增加2 4 2 1 50 80 100 120-150 不亮 微亮 明亮 很亮 治疗剂量 无热量(Ⅰ级) 无 微热量(Ⅱ级) 轻微温热 温热量(Ⅲ级) 明显 热量(Ⅳ级) 温热尚能增加2以1 耐受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