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文言断句及文化常识
文言断句就是根据文言文的实际内容,用标点符号(高考命题要求考生用“/”把句子断开)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断句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文化知识,同时还要求考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近几年来,全国卷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题已成为全国卷高考的热点题型。 一、断句的5大标志
标志一 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要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要断开。
[针对训练]
(2024·浙江高考)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名词和代词进行断句。语句中的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有“世人”“人”“有疵病者”“其文”“之”“余”,这些词都可以作主语或宾语。具体分析语境看:“世人”后有动词“见”,作主语;第二个“人”前有动词“动”,作宾语,其后需断开;“有疵病者”后有动词“恶”,作主语,其前应断开;第二个“其文”前有动词“得”,作宾语,其后需断开;“之”前有动词“重”,作宾语,其后需断开;“余”后有动词“得”,作主语,其前应断开。由此,综合起来判断即可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
[参考译文]
世人看到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点毛病的人讨厌听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占多数,我只得了他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写的《题名记》,现在集在一起,为它作序。
标志二 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
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针对训练]
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对话词进行断句。文段中表明对话的词“曰”“问”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其他两处语句可以借助名词“室”“藏书”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参考译文]
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个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
标志三 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类 别 句首 发语词 句首 时间词 句末 语气词 疑问 语气词 复句 关联词 复音 虚词 常见虚词及断句指向 夫、盖、至若、若夫、呜呼、嗟夫、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常居句首,其前一般需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需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而已;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这些语气词的后面一般需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需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需断开。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
[特别提醒]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
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③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④“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针对训练]
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选自《苏轼文集·诗论》)
解析:要给画线语句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如“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的位置,如“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也”属于句末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
参考答案: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
[参考译文]
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弃。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它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
标志四 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 反问句 被动句式 “……者,……也”“……也”等。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 “为……所……”“受……于……”“见……于……”等。
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 另外,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考生正确断句,因此考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针对训练]
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晏 平 仲 婴 者 莱 之 夷 维 人 也 事 齐 灵 公 庄 公 景 公 以 节 俭 力 行 重 于 齐 既 相 齐 食 不 重 肉 妾 不 衣 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文言句式进行断句。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参考译文]
晏婴,字平仲(字平,谥仲,习惯上称“平仲”),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没有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国君的命令有道理,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君的命令没有道理,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做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名扬于各诸侯国。
标志五 结构对称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
[针对训练]
(2024·天津高考·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找到对称结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汀”和“溪”相对,“春”和“秋”相对,“汀风春”与“溪月秋”结构相似,所以“春”“秋”之后均应断开。“旦”和“夕”相对,“花繁鸟啼之旦”与“莲开水香之夕”句式结构相同,所以“花”“莲”之前和“旦”“夕”之后均应断开。“宾友”“歌吹”“舟棹”“觞咏”是诗文常用词,连用较多,中间不断开。这样,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
/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参考译文]
五个亭子间隔分布,各种景象依次呈现,无论是面对、背向、仰观、俯视,美丽的景象都不会隐匿它们的形迹。每当春风吹到小洲,秋月照耀着溪水,繁花盛开鸟儿啼鸣的清晨,莲花开放水面散发幽香的傍晚,宾客好友聚集在一起,吹弹歌唱,船桨慢慢划动,边饮酒边诵诗近乎醉酒,飘飘然恍若出世。游玩的人互相对视,都说:这里不知道是仙境呢,还是尘世呢?
二、断句题解题2步骤
客观型断句题属于高考断句题中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典题示例]
(2024·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自主尝试]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