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所学课程和学校实际,进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实践反思,并提出学校管理改进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而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新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管理创新来应对变化,确立新的学校教育观和管理观。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管理理念要转变。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管理观念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学的根本,可直接影响学校的面貌和发展轨迹。要有新颖且依据学校实际的教育观;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树立新的质量观;树立新的学生观; 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要树立新的评价观。
校长要制定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新课改必然会引起教育内部各因素的变化,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而教师是落实新课改的核心因素,只有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人,才能使新课程落到实处。建立制度后,各级领导按照制度各行其责、各尽其能,这样学校会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这种讲究科学和方法管理会事半功倍,校长管理上应体现管理的人文性,灵活应变。
要积极为新课程实施开发和培训人力资源。为了新课程
的顺利实施,校长必须为课改提供充足的有经验和有能力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是其中的关键。校长要积极关注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建立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帮助教师尽快地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其次,校长要积极联络校外的人力资源,以帮助教师在新课改中更好地实践。
在人的管理上,校长要知人善用,带头示范。“对人的管理”,决不等于单纯的对人的“管束”、“要求”和“制约”,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这是一种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不相适应的。首先,对干部要树立群体观念,建立学习型专家型领导。其次,对教师要知人善用,调动教师积极性。第三,对自己,校长要有带头意识、学习意识。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要重点关注三点
一是关注教师——新课程改革成于教师。教师要乐于奉献,教育是事业。教师的工作光荣而艰巨,教师要乐在其中,乐于奉献。教师要带着幸福感、使命感、责任感去做每一项工作,才能做好并产生成就感,人生的价值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是关注课堂——新课程改革立于课堂。第一,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第二,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第三,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运用心理学、教
育学的规律。第四,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果。有效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课堂上无论教师采取怎样的方式,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愉快,考试考得满意。
三是关注课程。第一,应该由学生和老师的经验和兴趣中生成;第二,应该多元,体现怎样教、为何而教;第三,有不同的解读并且又有普遍适应的价值;第四,体现民主;第五,体现动态;第六,充满讨论和自主,形象生动,师生喜欢;第七,学生能够体验、追问、解释课程的结构;第八,接受不同技能的学生;第九,开发语言,注重交流;第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结合德化中心学校的实际,我校制定了改进的途径。 1、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全体教师必须进一步强化“德育为先”的思想。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遵循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的原则;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遵循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力争使我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2、改进管理理念。组织全镇小学校长,重新审视现实的管理文化与学校培养目标、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学校管理工作现状,自下而上全面参与对学校问题的自我诊断,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形成对学校状态和问题改
进的共识。围绕“以人为本,优化管理,和谐发展”这一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使之外塑形象,内聚人心,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关注对校园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精神与理念的引领并以此丰富和优化学校文化。全力推进学校办学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成长目标的不断实现。
3、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学校组织领导、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多层面人员参与修订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健全校内目标管理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人文管理。结合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逐步完成教师绩效管理方案,建立教师激励机制,规范教师工作的职责要求,将学校日常管理、教师常规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细化到每一个人身上,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学校管理,做学校的主人。
4、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和理论水平。
(1)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设综合型的教师队伍。 一是通过师德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品质;二是通过学历提高,走出去、请进来的业务活动和全镇联动的教研活动、继续教育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教师成为创新型、科研型素质全面的教育教学工作者。
(2)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引领作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处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前沿,肩负着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重大责任。除了负责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和设计教学整体安排外,要进一步重视加强组织教师业务和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本组教师的整体素质。
(3)引导骨干教师乐教善研。骨干教师不仅仅是成为教学的骨干,更重要的是要做教学研究的骨干。骨干教师更需要通过加强研究来提升自己,早日跻身于名师的行列。要求骨干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上更要注重体现思考和创新,体现规范和示范功能。
(4)加强年轻教师培养,形成好学上进、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保持着较强的上进心和旺盛的工作热情。建立青年教师“学习档案”制度,每个月上一节汇报课、完成一篇教学反思。要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达到自我提高,尽快成熟,成为本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
(5)督促各类名师学术引领。进一步扩大名师面,组织开展学校十大名师评选活动。各类名师要发挥学术引领的作用,在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命题研究、考试分析等重要的教学环节中要主动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