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戏剧的地位。中国戏曲长久以来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通过高台劝化,教育民众,敦本淳俗,崇本扬善,深受历代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寓情于理,情景交融,时常触及到人们心中最敏感的神经,让人们随之而喜,随之而悲,实现了它的教化功能;通过集中、典型的故事反映现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礼,实现了它的美化功能;它还对社会生活提供审美判断的标准,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也告诉人们什么是假丑恶,实现了它的批判功能。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无论从中国梦的实现还是从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而言,戏曲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二)中国戏剧的影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首先,体现在中国戏曲的古老历史上 ,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其次,中国戏剧与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一起,成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其三,体现在中国戏曲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上 。欧洲戏剧走的是各种艺术因素逐渐分化、
独立的道路,而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中,戏剧性成分逐步在增加,不但融合歌、舞、说、演等主要的艺术因素,还在向前发展的路上,随时把当时的新兴技艺吸收融合进来,成为综合体的一部分,戏剧也因此被称为世界“第七艺术”。
(三)中国戏剧取得的地位和影响缘于其长久以来具有传播功能及其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戏曲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民族精神。回顾戏曲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到,不同的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文化随着不同剧种、不同剧目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汇集成浩浩荡荡的传统文化长河。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同生共长,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它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各种养分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她又发挥着经典、诗文、史书无法替代的社会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戏曲文化作为传播中国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戏曲剧本里面所反映的变革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威武不屈等思想和观念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粹,这也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数千年而不败的原因所在、价值所在。戏曲承载着众多的中国文化基因,以新颖、现代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戏曲之美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文明的传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
1、 京剧
京剧是我国国剧。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该称京剧,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徽调进入北京,吸收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音乐曲调、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间曲调,演变发展而成。 2、 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也叫“采茶戏”。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黄梅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它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3、评剧
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 4、昆曲
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它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5、豫剧
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因其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靠山吼”等,建国后才统一改为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