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特
色,增强适应性)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1. 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心理断乳期(单选) 2. 情绪的基本分类: 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3. 中学生情绪发展心理的特点: ①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②青少年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 ③情绪外露和表达趋于理
性化;④中学生情绪的延续性较长;⑤中学生的情绪非常丰富。6情绪两极性明显7情感的开放性和掩饰性相交织。(单选/简答) 4.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①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②……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③……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④良好的情绪应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材料)
5. 中学生情绪的培养:①转移法;②发泄法;③控制法;④升华法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
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6. 指导中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①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②预防学生的高度焦虑状态;③培养学生高尚的情绪;④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材料) 7. 情绪情感问题的解决办法:1.焦虑:暗示法、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放松训练2.抑郁:咨询、认知疗法、宣泄法、娱乐疗法3.恐惧:自我暗示、系统脱敏、多参加社交活动4.易怒:理智控制法、情境转移法、说服教育法
8. 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一,感知觉1.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2.精确性和概括性提高3.更具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二、记忆1记忆的容量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3.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5.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思维1.抽象罗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高中阶段处于优势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四、语言1.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初二时概念掌握的转折点2.中学生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3.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五、注意1.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2.注意品质不断改善。 9. 情绪情感的区别联系;区别:1.情绪是个体的生理需要,机体本身的活动;感知觉情感:社会需要2.情绪:情境性,表浅性,暂时
性。情感:情境性,稳定性,深刻性。3.情绪体验:强度大,有冲动性,外部表现。情感:比较内隐,深沉。联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10. 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1,情绪情感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2情绪情感不同于认知3情感反过来对
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 1. 心理健康的标准:(参考)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稳定协调、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
2.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①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③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④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⑤和谐的人际关系;⑥较强的适应能力。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1.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单选) 12. 人格的特征:①综合性;②稳定性(不容易改变);③独特性;④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13. 人格的结构:①知情意系统;②心理状态系统;③人格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④心理特征,是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⑤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14.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比较稳定的动力特性。外向(胆汁质:强,不平衡;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内向(黏液质:强,平衡,灵活;抑郁质:弱)(单选)
15.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单选) 16. 气质与性格的联系区别:联系:1.二者都是稳定的人格特征2.气质与性格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表现在:1.气质
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2.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3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他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区别:1.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2.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3.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表现在先。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出现的较晚。4.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具有道德评价含义,有优劣之分。
17. 如何培养不同气质的学生:胆汁质:教师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
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多血质: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派样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粘液
16
质: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相待、工作踏实的优点。抑郁质: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共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高自尊的优点。
18.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如何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①利用榜样的作用,用性格培养性格;②运用赏识教育,为性格发展指引方向;③提供实际锻 炼的机会塑造性格;④鼓励学生自我教育;⑤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善学生的性格。(材料) 人格发展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超我: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6-青春期);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二)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母亲)0-1.5岁;②自主感对羞涩感(父母)1.5-3岁;③主动感对
内疚感(家庭)3-6岁;④勤奋感对自卑感(学校、邻居)6-12岁(小学阶段);⑤自主同一感对角色混乱(同伴)12-19岁(中学阶段);⑥亲密感对孤独感(朋友、配偶)成年期;⑦繁殖感对停滞感(同事、家庭)中年期;⑧走我整合感对绝望感(全人类)老年期。 人格的核心是性格,性格的核心是态度,人格的动力是气质,气质生来就有 19.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①先天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教育因素;④早期童年经验;⑤学校教育因素;⑥同辈群体;⑦自我调控因素。 20.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定向性和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个体差异性;⑤互补性
21.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①智力迅速发展;②自我意识增强;③情绪、情感趋向成熟;④意志发展迅速;⑤言行趋于完善与成熟;⑥性意识的发展。 22. 心理健康的标准: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23. 教师对中学生异性交往进行正确的指导(引导) (一) 抓好青春期性 教育。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其核心是性道德教育。
(二) 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异性效应”能使青少年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中积极进取,充分发挥内驱力,树立超常的良好形象。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异性同学间的相互竞争与共同进步,从而把异性同学之间的吸引力转化
成班集体团结向上的凝聚力。 (四) 进行爱情基础知识教育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 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组建阶段、形核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发展阶段) 2. 班集体成熟的主要标志: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利的领导集体;健全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3. 课堂管理的原则:①目标原则;②激励原则;③反馈原则 功能:维持(基本)、促进、发展 4.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①教师的领导风格;②班级规模;③班级的性质;④对教师的期望。(单选) 5.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6.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有:①教师的教学;②教师的领导方式(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③教师对学生的期望;④教师的情绪状态(单选)
7. 课堂纪律的类型:一是教师促成的纪律。二是集体促成的纪律。三是任务促成的纪律。四是自我促成的纪律(最终目标)。 8.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9.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内在因素 (主要原因)①性格类型不同;②认知能力发展失衡;③情绪情感不平衡;
(二)外在因素 ①教师授课不能引起学生兴趣;②师生关系紧张;③课堂规则缺乏合理性;④不良家庭教养方式
10.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①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
宽容、体谅和帮助,而不是忙于责难、批评和歧视;②关注学生个性差异;③建立良好师生关系;④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⑤学生参与制定有效课堂规则;⑥创建良好课堂环境;⑦此外,教室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主要场所,富于变化和切合学生特点的教室布置和座位安排,有助于陶冶性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个性特长、学习习惯、行为特征、同伴关系等多种因素,做到优劣搭配、合理组织,以取长补短、以优补劣,互相促进,根据学生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座位排列形式。 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管理班集体;基本工作是了解学生
17
11.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①制定班级管理目标。②健全班级组织机构。③完善班级组织制度。④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形成良好的班风;⑥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⑦引导非正式群体成为班集体的积极力量。(简答) 12. 课外活动的形式:①群众性活动;②小组活动(主要形式);③个人活动。
13. 课外活动的内容:①科技活动;②学科活动;③文学艺术活动;④体育活动;⑤社会实践活动; ⑥传统的节假日活动;⑦课外阅
读活动。 14. 课外活动的特点:①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②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
多样性③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4实践性5广泛性
15.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2.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3.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老师的纽带4.
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5.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16.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先决条件)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协调好各方面教育力
量5.操行评定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17. 教师威信建立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4、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
生的朋友与知己 18.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途径):
(一) 教师个人:1.调整认知方式,增强耐压性2.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3.乐于交往,取得社会支持4.采取合理
有效的工作方式,学会休闲。
(二) 学校:1.注重引导,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2.营造环境,给教师带来温馨与和谐。3.提供舞台,激励教师充分发挥才能 (三) 社会:1.把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任职的重要条件2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3.健全评估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教师
教育教学成绩的评价体系。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