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A. B. C. 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实用技术的实习,

获取知识的途径,墨子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3) 《学记》的教育思想 A. 西方最早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昆体良著作有《演说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

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他认为教育者应当看到儿童具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B.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呗称为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C. 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D. 教化老百姓跟从政府要求,统治国家,统治老百姓把教学放在最前面。 E. 《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F. 《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 xué bù liè děng”即循序渐进。学习不要超越等级。 1) 2)

柏拉图及其《理想国》,培养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及其《政治学》 A. 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B. 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 C. 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D. 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 E. 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卢梭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3) 裴斯泰洛奇及其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 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写的著作,1.苏联凯洛夫《教育学》2.杨贤江《新教育学大纲》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第一个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集体教育 马卡连柯 针对流浪儿 犯罪者 (班级管理) A. 古代教育其特点有(1)鲜明的阶级性(2)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3)内容主要是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4)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近代西方教育的特征:国家重视教育,建立公共教育体系(国家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义务化);教育普遍发展,教育与 b.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9.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可分为基本功能(基础性、原始性)和衍生功能(寄生性、时代性) 1) 2) 3)

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10.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 政治经济(统治阶级)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 2) 政治经济(统治阶级)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11.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人人参加管理,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

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简答题)

12.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简答题) 1) A. B.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11

C. 2) A. B. C. 1) 2) 3) 4) 5) 1) A. B. C. D. 2) A. B. 3)

第三,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其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功能。 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制约着学校结构

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任何一种文化通过教育的传递它的发展更长久。

13.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4.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简答题) 4) 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价值选择;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的目标选择;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文化模式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政策。反之,教育对文化的承传;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一是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二是教育对文化的整理,三是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15.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单选 简答) 1) A. B. C. 2) A. B. C. 3)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 教育有助于提高人口质量 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人口增长率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应有速度。性别差异对教育差异具有很大影响。人口的年龄结构决定着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如职业结构,对教育也有重大影响。

16.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单选)

17. 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

内部动力

18. 内发论:孟子、佛洛依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19. 外铄论:墨子、荀子、洛克、华生 20.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独特功能(简答) A. B. C. D. E.

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单选)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自学性教育对人有加速发展空间。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延时的价值 有助于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辨析)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或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能动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

12

规律及年龄阶段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21. 简答: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为什么? 1) 目的性明确 2) 计划性强 3) 专门的教师队伍

4) 过滤其他环境因素,调节,控制,利用

第三节 学制与义务教育 1.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学制层次:学初中高 2. 我国近代学制的沿革 1) 壬寅学制:1902年8月,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但被取代。《钦定学堂章程》。 2) 癸卯学制:1904年1月,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学日本民治维新。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 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该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男女可同校 4) 壬戌学制:有成“1922年学制”“六三三学制”学习美国的内容。 3. 义务教育

1) 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是德国

2)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

性的国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强制性,政府出钱,免收小孩学费,杂费) 3) 义务教育的特征

A. 公益性/免费性,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公益性和免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B. 统一性/普遍性。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 C. 义务性。强制性又叫义务性。 4) 义务教育的意义

A. 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B. 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C. 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第四节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1)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2)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有过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

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 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定向作用。 3. 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斯、裴斯特洛齐、罗杰斯、福禄贝尔、马斯洛、孟子、卢梭

(2)社会本位论。孔子、柏拉图、赫钦斯、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孔德、赫尔巴特、涂尔干和军国主义者 4. 教育目的的作用 1)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4)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5.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具体化(辨析)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而言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来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进行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13

6. 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辨析) 错。教育目的事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教育方针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大纲,是对教育发展的现实做的政策性规定。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并不等同。 7. 教育方针:国家/政党对教育事业的要求

8. 我国现阶段教育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优先发展是当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受教育机会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9.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德智统一)

2) 第二,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脑体和谐) 3) 第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0.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1)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灵魂和统帅、方向)。 2)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前提和支持作用)。

3)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让门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基础作用,物质基础) 4)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动力作用

5)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第五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 观察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的一种方法。

2. 调查法:是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时间活动。步骤:1.

准备2.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3.整理资料,研究情况。

3. 历史法:是通过对历史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今天的教育工作。广泛地查阅文献。 4. 实验法:是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的方法。

5. 行动研究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6. 教师劳动特点1.复杂性和创造性2.连续性和广延性3、长期性和间接性4.主体性和示范性 7. 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1.学者和学习者2.知识传授者3、管理者、示范者4.朋友、研究者 8. 教师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学科知识素养-1.学科知识和技能2.学科发展脉络3.该学科相关知识4.学科方法论。 教育知识素养-1.正确的教育理念2.相应的教育学科论。文化知识)、能力素养、心理、身体 第二章 中学课程 教育计划(课程计划) 课程 学校中指导教学工作的文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依据 中心:课程设置/开设哪些课 概念:教学材料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指导教学的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件是教学计划的展开 教科书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教学中使用的材料 教材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教材不是教科书 第一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1. 最早提出课程的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博比特《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 2. 什么是课程:

1) 2)

课程是指某一类学校中索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面教育内容的总和,即学生所应学习的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14

3) 第三,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其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

可是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3. 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单选) 1) 2) 3) 1) 2) 3) 5. 学科中心课程论:即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活动中心课程论:指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社会活动为中心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代表人物:金蒂斯和布迪厄。 儿童是影响课程发展的直接因素 社会是影响课程开发的根本因素 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代表人物:杜威 4. 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儿童 社会 学科特征 6.课程制约因素: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的特点4.课程理论

课程的分类: 2) 3) 4) 5) 6)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任务)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按属性)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按组织方式)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按开发主体)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实施要求)

7)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课程性质) 第三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 1)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A.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 B.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C. 社会发展需要 D. 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A. 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单选)

B.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C.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步骤繁琐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个性创新、目标转变、主动学习、回归生活、学科综合、发展评价以及全球概念。(简答) 2.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1) 总体目标: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全面推金素质教育 2) 具体目标:(简答题) A.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调动学习积极性)

B.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

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

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课本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

D.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

E.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基础)

15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A.B.C.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实习,获取知识的途径,墨子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3)《学记》的教育思想A.西方最早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昆体良著作有《演说术原理》,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他认为教育者应当看到儿童具有无限的潜在能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dlkl38goh02ra61x73m28mwx147wg01cu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