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
刑事责任能力中的辨认能力,是指行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就是说,行为人有能力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否为刑法所禁止、所谴责、所制裁;刑事责任能力中的控制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三、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我国刑法采取四分法(一)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三)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
第三节 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
一、刑事责任年龄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二)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原则1.从宽处理的原则2.不适用死刑的原则二、精神障碍
(一)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1.医学标准。2.心理学标准。
(二)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2.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非精神病精神障碍的主要种类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种类有(三)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三、生理功能丧失
聋哑人、盲人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行为的,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应受刑罚处罚,但又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生理醉酒
第四节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所谓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资格、地位或状态。
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类型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一)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二)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
三、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定罪量刑的意义
11
(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定罪的意义(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量刑的意义
第五节 单位犯罪
二、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正确而深入地把握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应当着重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罪过是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二)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在定罪中的关系(三)犯罪的不同罪过形式及其意义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一)对刑法理论的意义(二)对司法实践的意义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故意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一)故意犯罪的概念(二)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2.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二、犯罪故意的类型(一)直接故意(二)间接故意
在司法实践中,犯罪的间接故意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行为人追求某一个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2.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的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3.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三)直接故意与间故意的区别
(四)对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分类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犯罪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为正确把握犯罪过失的概念,应当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犯罪过失与犯罪故意的区别(二)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按照犯罪过失心理态度的不同内容,刑法理论上把犯罪的过失区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失大意的过失两种类型。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二)疏忽大意的过失1.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
2.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第四节 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12
一、不可抗力事件二、意外事件
三、期待可能性问题四、严格责任问题
第五节 犯罪的目的和犯罪动机
一、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一)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
(二)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联系和区别二、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一)犯罪目的的意义(二)犯罪动机的意义
第六节 认识错误
一、认识错误的概念
刑法学上的认识错误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二是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
二、法律认识错误(一)假想的犯罪(二)假想的不犯罪
(三)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的误解三、事实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客体的错误(二)对象的错误
(三)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四)工具的错误(五)因果关系的错误
第九章 正当行为第一节 正当行为概述
一、正当行为的概念正当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形式上具备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
第二,实质上不符合该种犯罪的构成特征,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二、正当行为的种类三、研究正当行为的意义
第二节 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理解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的概念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
2.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正当、合法行为。它不仅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反而对社会有益,因而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支持和鼓励。
3.正当防卫除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伤亡而不属超过必要限度外,一般情况下对不法侵害者的损害都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13
(二)正当防卫的意义二、正当防卫的条件(一)防卫意图
1.正当防卫意图的内容
2.不具备正当防卫意图的几种情况(二)防卫起因
1.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2.不法侵害必须是违法行为。(三)防卫对象(四)防卫时间1.事先防卫2.事后防卫
(五)防卫限度
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一)防卫过当的概念(二)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三)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三节 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意义(一)紧急避险的概念(二)紧急避险的意义二、紧急避险的条件(一)避险意图(二)避险起因(三)避险时间(四)避险对象(五)避险限度(六)避险限制(七)避险禁止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意义三、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
(一)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的这些停止形态
(二)间接故意犯罪也不存在犯罪的这些停止形态(三)直接故意犯罪并非都存在犯罪的这些停止形态四、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第二节 犯罪既遂形态
14
一、犯罪既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二、犯罪既遂形态的类型(一)结果犯。(二)行为犯。(三)危险犯。(四)举动犯。
三、既遂犯的处罚原则
第三节 犯罪预备形态
一、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二)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二、犯罪预备行为的类型
(一)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二)其他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三、预备犯的处罚原则第四节 犯罪未遂形态
一、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二)犯罪未遂形态的特征二、犯罪未遂形态的类型
(一)实行终了未遂与未实行终了未遂(二)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三、未遂犯的处罚原则第五节 犯罪中止形态
一、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二)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三)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定性二、犯罪中止形态的类型
(一)预备中止、实行未终了的中止与实行终了的中止(二)消级中止与积极中止三、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述一、共同犯罪的概念二、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一)行为人为二人以上(二)共同的犯罪行为(三)共同的犯罪故意三、共同犯罪的认定
(一)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二)片面共犯问题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共同犯罪形式的概念及其划分的意义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