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三、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四、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五、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二、刑法的失效时间三、刑法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对此,各国立法例有不同的规定,主要有四种原则:
1.从旧原则。2.从新原则。
3.从新兼从轻原则。4.从旧兼从轻原则。 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概念一、犯罪概念的类型
外国学者和立法对于犯罪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的,如大致地加以归纳,可以分为形式概念的、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三类。
(一)犯罪的形式概念
犯罪的形式概念,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揭示法律何以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总的来说,就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犯罪的实质概念
犯罪的实质概念,不强调犯罪的法律特征,而试图揭示犯罪现象的本质所在,或者说,是想说明犯罪行为之所以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理由。
(三)犯罪的混合概念
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合二为一,既指出犯罪的本质特征,又指导出犯罪的法律特征的概念。
二、我国刑法的犯罪概念
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可以看出,犯罪这种行为有以下三处基本特征:(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行为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基本的特征。所谓社会危害性,即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以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如何考察社会危害性呢?一是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二是要有全面的观点;三是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只有当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违反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才可能被认定为犯罪。(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因此,应受刑罚处罚也是犯罪的一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的。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是
6
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基础。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也就不构成犯罪。因此,这三个特征都是必要的,是任何犯罪都必须具有的。而其他违法行为不具备这样三个基本特征。对其他违法行为来说,社会危害性虽然也有一些,但没有达到像犯罪这样严重的程度,它们并不触犯罪刑律,也不应受刑罚处罚。所以,这三个基本特征也就把犯罪与不犯罪、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从总体上区别开来了。
第二节 犯罪构成
二、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则进一步回答:犯罪是怎样成立的?它的成立需要具备哪些法定条件?也就是说,它所要解决的是成立犯罪的具体标准、规格问题。通过犯罪构成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综合,具体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因而是应受刑罚处罚的。也就是说,犯罪概念的各个基本属性是通过犯罪构成来具体说明的。犯罪概念是从总体上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而犯罪构成则是分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犯罪构成,就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
(一)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二)任何一种犯罪都可以由许多事实特征来说明,但并非每一个事实特征都是犯罪构成的要件;只有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决定意义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实特征,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
(三)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诸要件,是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或包含的。三、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
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有三:第一,为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提供根据;第二,为划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提供标准;第三,为无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提供法律保障。
第五章 犯罪客体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
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行为侵犯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政治意义越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就越大。我国刑法对犯罪客体的规定,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
(一)有的条文明确揭示犯罪客体。
(二)有的条文指出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通过物质表现表明犯罪客体。(三)有的条文指出被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主体。
(四)有的条文指出对某种法规的违反,某种法规本身并不是犯罪客体,而法规所调整和保护的一定社会关系,则是该罪的客体。
(五)有的条文通过对行为具体表现形式的描述表明某一犯罪客体。二、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一)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二)有助于准确定罪(三)有助于正确量刑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分类
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类或三个层次: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体。三类客
7
体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它们之间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类客体是在直接客体基础上的分类和概括,而一般客体又是对一切犯罪客体的抽象和概括。三者之间构成了两个层次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虽然具有许多共性,但又不能相互取代,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中都有其重要的作用。
一、犯罪的一般客体
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
二、犯罪的同类客体
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划分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根据犯罪行为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的科学分类。作为同一类客体的社会关系,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性质。
只有依据同类客体,才能对犯罪作科学的分类,建立严密、科学的刑法分则体,我国刑法分则正是根据同类客体的原理,将犯罪分为十大类。
三、犯罪的直接客体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第三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一、犯罪对象的概念
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犯罪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的特征。犯罪对象的客观实在性表现为它一经犯罪行为作用,就成为客观的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一)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
(二)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三)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人或物
犯罪对象可以从不同角度作不同的分类。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二)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而犯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
(三)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四)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犯罪客体是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其性质和范围是确定的,因而它可以成为犯罪分类的基础。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是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犯罪客观方面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犯罪客观方面为刑法所规定而具有法定性(二)犯罪客观方面以客观事实特征为内容
(三)犯罪客观方面是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四)犯罪客观方面是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核心因素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
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
8
(手段)、对象。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也是犯罪客观方面惟一的一个为一切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危害结果是大多数犯罪成立在客观方面必须具备的要件;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以及对象,则是某些犯罪成立而在犯罪客观方面必须具备的要件。传统的刑法理论通常将危害行为称为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危害结果、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以及对象则称为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
三、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一)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二)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三)有助于区分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的界限(四)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的主观要件(五)有助于正确量刑
第二节 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二)危害行为的含义和特征
作为犯罪客观要件的危害行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危害行为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动静。
2.危害行为在主观上是基于行为人的意志或者意识支配下的身体动静。3.危害行为在法律上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静。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一)作为
1.作为的概念2.作为的实施方式(二)不作为
1.不作为的概念2.不作为的表现形式3.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形式(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上能够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行为。(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3.不作为犯罪的理论分类
三、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二)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作用
危害行为作为犯罪客观要件中的首要因素,对定罪量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危害行为还具有限定犯罪的基本范围,将思想排除在犯罪之外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和特征(一)危害结果的概念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和有关的刑法原理,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二)危害结果的特征
危害结果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危害结果的客观性
9
2.危害结果的因果性3.危害结果的侵害性4.危害结果的多样性二、危害结果的种类
下面主要对理论和实践意义较为重要的危害结果的三种分类作一阐述:(一)构成结果与非构成结果(二)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三)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
这是依据危害结果距离行为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的联系形式对危害结果进行的划分。
三、危害结果的地位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罪责自负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基本含义是: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当危害结果发生时,要使某人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与该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以辩证唯物主义因果关系理论为指导来解决刑法因果关系问题,应当注意掌握一些基本观点和基本问题。
一、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二、因果关系的相对性
应该从以下两点加深对上述刑法因果关系特定含义的理解:
第一,作为因果关系中的结果,是指法律所要求的已经造成的有形的、可被具体测量确定的危害结果。
第二,刑法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三、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
所谓时间序列性,就是从发生时间上看,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
四、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五、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六、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问题七、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问题
八、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联系和区别
第五节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是指犯罪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手段)等因素。一、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的意义
在法律把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明文规定为某些犯罪构成必备的要件时,这些因素就对某些行为是否构成该种犯罪具有决定性作用,即具有犯罪构成必备要件的意义。
二、时间、地点、方法对量刑的意义
第七章 犯罪主体的概念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二、犯罪主体的意义(一)定罪意义(二)量刑意义
10
北京工商大学803法学综合二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