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
作者:陈淑娥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4年第7期
福建省惠安县紫山中心小学 陈淑娥
【摘要】
本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解放了学生的学习观念,活跃学生的课堂生命力,释放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由“一言堂”转向了“互动式”“探究式”。学生的一举一动为课堂教学的有机进行提供了最生动、最实效的实施素材。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动手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赋予了课堂新的内涵与新的要求。课堂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中不断变革与创新,呈现了开放的、动态的、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下面就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古人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例如: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法指导,形成自学三角形的能力。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只有在实践中能力才会受到锻炼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要广泛采用。要优化课堂结构,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要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对待在实践中成功与失败,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要让学生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
数学活动课是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一个主战场。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的优势,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总而言之,因为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自学能力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对学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学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开放的数学课堂应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情境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设计一些如等一类可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试一试,比一比谁做得多、做得对。再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一下“你做的题目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进行简便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组织学生质疑对方“做得对不对”“是否有道理”,把学生自然地引入探索的“前沿”。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你认为分数加、减法中简便算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有什么联系?”并用具体的例子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最后进行反馈练习。这样让学生在尝试、讨论、交流、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感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自主归纳,总结规律,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加减法简便运算的特点与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完善知识网络,实现认识飞跃。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这旬富有哲理的话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天地,这也是我们新一轮教学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努力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学好数学。
四、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相遇问题求路程”的一课中,其中一个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其实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语言基础,我觉得学生看着字面也能理解这些词语,关键是怎样令他们印象深刻。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我只出示了“相向而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这三个词语,让学生先自己理解,然后找自己的好朋友在教室里走一走。让学生通过自己走,自己的活动亲身体会什么是“相向而
行”“背向而行”“同向而行”。学生不是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解,而是能够站起来有机会表演,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这样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学习也更有劲头了,难点不攻自破,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所以,在课堂上不防多给学生一点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