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艺术:
(1)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属于原始社会; (2)石器时代是我国美术的起源;(3)艺术起源于劳动。 新旧石器时代对比:
(1)旧石器时代是打制石器,因为采集和狩猎,逐渐出现了造型技能,审美观念出现。
(2)新石器时代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除了采集和狩猎捕鱼外增加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 陶器:
最早的陶片是湖南道县釜形陶器残片,属新石器早期。 (1)用途是饮食器;
(2)陶质:红、白、黑、灰;
(3)器表装饰:素陶、彩陶、印纹陶、拟形陶;
(4)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人形、几何纹样等,主要彩陶居多。 彩陶:
在打磨光滑的橙色陶坯上,进行绘描,红色胎地上呈现赭红、黑、白等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皿造型高度统一,这样的陶器通城彩陶。 黑陶:
黑陶是在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而制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致密,黑陶以器型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 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代表作品《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类型代表作品《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人面鱼纹彩陶盆》:
(1)陕西西安半坡出土,与半坡氏族公社的某种原始崇拜有关,或崇拜鱼图腾说、祈求捕鱼丰收说、祈求生殖繁盛说; (2)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
(3)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鹳鱼石斧彩陶缸》:
(1)红陶砂质,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
(2)原始画师把鹳鸟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则用“勾线”画法,填充彩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充”画法。这幅画已经具备了中国史画的一些基本画法。
(3)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呈现出华夏文化的光辉,体现了中国史前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舞蹈纹彩陶盆》:
(1)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主要纹样由三列相同的舞蹈场面组成。
(2)可能与某些巫术礼仪活动有关。
(3)直观反映许多观察方法与描绘方法,从整体考虑、追求气氛而忽略细节,正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中特有的审美雏形。 岩画:
用矿物质颜料在山崖石面上的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也是丰富的国家之一。形象安排充分自由,画面空间处理随心所欲,基本是平面布置,并无远近透视。 先秦美术:
先秦美术主要是夏、商、周三代美术。因为统治阶级的需要,各种艺术皆有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艺术最高,故称“青铜时代” 青铜器: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填充性好,气孔少,成器细腻而坚固耐用,青铜器的合金成分,使用与类型不一样铜锡比例不同。
青铜器的制作方法:
(1)有失蜡法、焊接法、冷锻法、热锻法,用金银错、蚌泡镶嵌、髹漆彩绘等新型装饰工艺。
(2)失蜡法:用蜡雕塑成所需器形后翻制成泥范,再用烘干泥范铸铜器,可获得精细的纹饰效果。 焊接法:器身和附件分别铸成后焊接成整器,可做出复杂的器形。
(3)六 齐: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这就是《周礼·考工记》所谓的“六齐”,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制比例。
青铜器形制及纹饰发展:
(1)夏代:青铜器时代初期,质地单薄,纹饰不发达,代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兽面纹饰。
(2)商代:青铜艺术鼎盛时期,通常在云雷纹上再加上浮雕式的主题纹样,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安阳殷墟《后母戊方鼎》、商代湖南宁乡《四羊方尊》、安徽阜南《龙虎纹尊》,皆具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3)周代: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青铜纹饰日趋简率,代表为《武王征商簋》。
(4)春秋:“礼崩乐坏”,青铜不在为周王室垄断,出现了印模法和失蜡铸造法等新工艺,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代表作为《莲鹤方壶》。 (5)战国:进入铁器时代,青铜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代表作湖北曾侯乙墓的《大型铜编钟》和《采桑宴乐攻战纹壶》。
战国帛画:长沙楚墓出土《人物御龙帛画》、《人物龙凤帛画》
(1)《人物龙凤帛画》:战国时期,出土于湖南长沙,质地为平纹绢,画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作合掌祈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凤舞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2)《人物御龙帛画》:战国时期,出土于湖南长沙,细绢地,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蓄有胡须、神情潇洒、侧身拥剑的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
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立一鹤,龙身下画一尾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进行。
战国肖像画特点:
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均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陶器与瓷器的比较:
(1)原料不同,陶器用普通黏 土,金属杂质含量多,瓷器是高岭土,质地纯净得多
(2)烧成温度不同,瓷器胎体烧结致密,吸水性大大低于陶器
(3)陶器是素胎烧成,瓷器表面挂有人工配制的玻璃质釉,与胎体一起烧成
秦、西汉、东汉三朝绘画艺术综述:
秦、西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秦:
秦朝高度重视造型艺术,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视美术为表彰功臣的方式,或以大型纪念性雕塑、宫殿壁画等方面,建树颇多。秦汉时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造型艺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它那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秦汉时代宫殿壁画的特点:
秦汉时代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
(1)以精美阔绰的画面,显示统治的威严; (2)以借物寄情,标榜吏治的“清明”; (3)图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 (4)绘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
T字形旌幡帛画
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
上段:描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
中段:描绘墓主人出行等人间生活;
下段:描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阴间)的生物; 主题思想:引魂升天
(1)在构图上,通过穿璧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hūn),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的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
(2)墓主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迎与随从婢仆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形貌服饰皆刻画得惟妙惟肖;
(3)各种神禽异兽,奇诞夸张的造型体现了严谨细腻的写实技巧。 (4)画法:先以淡墨起稿,设色。设色以平涂为主,辅以渲染,鲜艳华丽厚重。展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艺术水平。
汉画像石:
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是汉代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东汉时期鼎盛;
(2)分布画像石分布地区扩大,形成四个中心区:①山东、苏北、皖北区;②豫南、鄂北区;③陕北、晋西北区;④四川地区。
(3)代表作:东汉后期画像石——代表作:山东嘉祥武氏石祠 。
东汉前期画像石:
(1)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具有东汉早期精练质朴的风格特点。 (2)南阳唐河针织厂,布局简洁疏朗,物象鲜明醒目,具有古朴豪放、深沉雄大的风格特点。
(3)陕北、晋西北地区的画像石:多属东汉中期,画像主要刻在门楣、门框及门扇上,内容较单纯。
东汉后期画像石——代表作:山东嘉祥武氏石祠(武梁祠)
(1)武梁祠为面北的单檐悬山顶单开间石结构房屋,由东、西山墙、南墙及屋顶前后两坡等五块石材组成。绝大多数人物故事画面有隶书榜题。 (2)武梁祠屋顶前后坡,皆刻祥瑞图案。
(3)武氏祠石刻画像皆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四川地区的汉画像石艺术风格受到南阳画像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