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在人鸟绝迹,一片冰天雪地的寂寥环境里,诗人于船头垂钓,就更显示出他处境的“孤独”。而他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屈服,则表现了清高的品格。 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析: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多角度领会 1、 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
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2、 体察背景: 同
是烽火战争-唐朝安边创立功业,南宋收复失地悲壮。 3、 注意题目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4、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
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5、 注意比较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
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 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六)高考古诗鉴赏的出题方向与答题句式1、 鉴赏语言的提问方向①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② 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③ 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2、 鉴赏语言的答题句式① 略② 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③ 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3、 鉴赏形象的提问方向 ① 诗中写了什么形象(意象)?② 诗中所写形象(意象)有什么特点?③ 诗中所写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④ 诗中所写形象(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⑤ 诗中为什么要写某一形象(意象)或所写形象的作用是什么?4、 鉴赏形象答题句式① 写了(人、事、物、景、典故)② 根据诗中形象(意象)的特征作答③ 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用??典故,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④ 诗中所写的??形象(意象)具有??的特点,从而以??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⑤ 诗中写??形象(意象),突出??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5、 鉴赏表达技巧的提问方向① 这首诗(某句或某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② 简要分析作品运用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6、 鉴赏表达技巧的答题句式 先判断,然后结合作品具体分析7、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知人论世:理解作品,要做到“知人论世”,即对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风格流派:李白、杜甫、苏轼、柳永等人的风格及所属流派。第一种类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的?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 象 象征 联想想象 用典 对比对照 动静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例1:送魏万之京/ 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2分)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为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
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
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例1: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6分)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例2: 西 楼/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第三种类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
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例2:
歌的语言艺术。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常见错误:有些考生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的巧妙,这是以前诗歌点评的做法。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这样的解答显然不对。例1: 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问: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2分)答:平淡质朴(平淡自然)。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环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鹄飞。石头城/刘禹锡山围古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诗歌鉴赏基础方法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