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人教版九上语文上册《醉翁亭记》同步练习检测(含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醉翁亭记》同步课堂练习与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环滁(chú) 琅琊(lánɡ)(yá) 饮少辄醉(zhé) ....

B.林霏开(fēi) 岩穴暝(míng) 晦明(huì) ...

C.伛偻提携(yǔ)(lǒu) 泉香而酒洌(liè) 山肴野蔌(yáo)(sù) ....D. 弈.者胜(yì) 觥.筹交错(gōng) 树林阴翳.(yì)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蔚然..

而深秀者 蔚然:( )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 ) (3)日出而林霏.开 霏: ( ) (4)云归而岩穴暝. 暝: ( ) (5)野芳.发而幽香 芳: ( ) (6)伛偻..提携 伛偻:( ) (7)泉香而酒洌. 洌: ( ) (8)山肴野蔌. 蔌: ( ) (9)杂然而前陈.者 陈: ( ) (10)宴酣.之乐 酣: ( ) (11)弈.者胜 弈: ( ) (12)觥.

筹交错 觥: ( ) 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秀:佳木秀.而繁阴 ( ) 望之蔚然而深秀.

者( ) (2)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云归.而岩穴暝 ( ) 微斯人,吾谁与归.( ) (3)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山水之乐. (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4)谓:太守谓.谁( ) 太守自谓.也 ( ) (5)之 名之.者谁( ) 山之.僧曰智仙也 ( ) 而不知太守之.

乐其乐也( )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

行六七里 ( ) (2)翼.然临于泉上 ( ) (3)名.之者谁 ( ) (4)自号.曰醉翁也 ( ) 5.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

深秀者( ) (2)得之心而.

寓之酒也( )

1

(3)临溪而渔( ) .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6.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至于负者歌于途 7.填空。

(1)《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 ,号醉翁,晚年又号 , (朝代)文

学家,和 、苏洵、苏辙、韩愈、 、 、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神来之笔捕捉到了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作者用“ , ”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5)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读《醉翁亭记》,让我们对欧阳修的品质与修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为欧阳修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颁奖词。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0.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阅读课文第1段和第2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安排写景

的顺序的。

11.阅读课文第3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1)本段具体描写了 、太守宴、 和 四个场景。(用原文回答) (2)选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1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对

“醉翁之意”的理解。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

A.第1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第3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散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使文章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重含义。

14.同样是被贬,柳宗元在自然美景面前未能释然,欧阳修拥有旷达的胸襟,范仲淹依然怀

有忧国忧民之心,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

(三)拓展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5.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峰回路转 回: ( ) .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 ( )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斯: ( ) .(4)掇幽芳而荫乔木 荫: ( ) .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18.【乙】文中 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19.“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借景物来表现作者的情怀。【甲】【乙】两篇选文分别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答案: 1.C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3)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 .(4)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5)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

(6)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7)泉香而酒洌 洌:清 .(8)山肴野蔌 蔌:菜蔬 .(9)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10)宴酣之乐 酣:尽兴地喝酒 .(11)弈者胜 弈:下棋 .(12)觥筹交错 觥:酒杯 .

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秀: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

(2)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微斯人,吾谁与归(投靠,依附) . (3)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山水之乐(乐趣)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 .(4)谓:太守谓谁(为,是) 太守自谓也(命名) ..

(5)之 名之者谁(代词,代指醉翁亭) 山之僧曰智仙也(结构助词,的)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

(2)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 .5.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 .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顺承) .(3)临溪而渔(连词,表修饰) .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 .

6.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至于/负者歌于途 7.填空。

(1)《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朝代)文学家,和苏轼、

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神来之笔捕捉到了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作者用“(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描绘出山间朝暮的变化,语言精练,对比鲜明。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9.读《醉翁亭记》,让我们对欧阳修的品质与修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为欧阳修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颁奖词。

【示例】苏轼: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然而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开创宋词豪放派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词作……苏轼的贡献是无穷的,是伟大的!

欧阳修:他用笔记叙与民同乐的经历,他用心灵描绘和谐的图画,他用旷达书写潇洒的人生。困难在他面前,就如同写在沙滩上的字,潮水一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用一生,谱出一曲旷达、悠远的壮歌。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0.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阅读课文第1段和第2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安排写景的顺序的。

第1段主要采用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作者先从远山落笔,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利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第2段采用时间顺序:利用时间的推移,抓住朝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及四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特点描写山中景色,最后用“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11.阅读课文第3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1)本段具体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四个场景。(用原文回答) (2)选段中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意在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表现这个地方在作者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1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醉翁之意”

的理解。

醉翁之意不只在于山水之间,更在于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第1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第3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

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5

部编人教版九上语文上册《醉翁亭记》同步练习检测(含答案)

《醉翁亭记》同步课堂练习与检测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环滁(chú)琅琊(lánɡ)(yá)饮少辄醉(zhé)....B.林霏开(fēi)岩穴暝(míng)晦明(huì)...C.伛偻提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cz8356rk57yogl1itk20zdc523y3q00i2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