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产业生态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产业生态学近年的发展

摘要:

传统末端治理方式的弊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局限性促使人们探求新的污染防治模式, 生态学尤其是仿生学的发展激发了人们仿照自然生态系统来改造人类生产系统的想法, 基于这种背景, 产业生态学应运而生。分析了产业生态学诞生的背景及其形成过程, 并全面系统论述了产业生态学领域的国内外进展, 识别了目前我国该领域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并给出了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 文章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对产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产业生态学;产业工业园;产业共生

1.前言

末端治理作为目前国内外控制污染最重要的手段,对保护环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末端治理这一污染控制模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末端治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造成组织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第二,末端治理存在污染物转移等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第三.末端治理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资源的浪费。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扬弃了末端治理的弊端,它通过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末端治理设施的建设投资,也减少了其日常运转费用,大大减轻了组织的负担。然而由于清洁生产技术的局限性(偏重于局部工艺和技术而不是整个系统也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边界效益也日益萎缩,而且它的边际成本已逐渐增加到人们无法接受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转向经济发展本身,希望能从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中找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解。同期生态学及仿生学的突飞猛进,从而激发了人们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来改造人类的生态系统,从而将其构建成一个物质闭路循环系统的想法,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发展态势做了简要的评述和展望。

1.1孕育阶段(20世纪70年代-70年代初)

早在生态学发展初期howard odum和Ramon Margalef等先驱就已经意识到“人类活动的生物物理基质同样服从于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但当时生态学家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方面。一直到20世纪50,60年代,生态学蓬勃发展,尤其是仿生学的快速发展,才使得人们产生了能否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按照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产业系统的想法。随着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通产省政府成立了一个50人的研究单位-产业机构咨询委员会,来研究那些对原料消耗依赖程度小而更多依靠信息与知识的经济部门,以便提升日本经济发展质量的可能性。虽然他们已经开始了研究但是对于研究还没有明确的表达,因此,该阶段被认为是产业生态学的孕育阶段。

1.2诞生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

工业生态学是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 1989年9月美国通用公司的研究部副总裁Robert Frosch和负责发动机研究的Nicolas Gallopoulos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题为《可

持续工业发展战略》的文章正式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工业生态学把整个工业系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看待,认为工业系统中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不是孤立的简单叠加关系,而是可以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那样循环运行,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相互连接的网络系统。

工业生态学通过“供给链网”分析(类似食物链网)和物料平衡核算等方法分析系统结构变化,进行功能模拟和分析产业流(输入流、产出流)来研究工业生态系统的代谢机理和控制方法。工业生态学的思想包含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管理系统观,即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不应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采掘、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产品使用以及产品用后处理。系统分析是产业生态学的核心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代谢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是目前工业生态学中普遍使用的有效方法[1]。工业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考察工业代谢过程,亦即从取自环境到返回环境的物质转化全过程,研究工业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以研究调整、改进当前工业生态链结构的原则和方法,建立新的物质闭路循环,使工业生态系统与生物圈兼容并持久生存下去。

2国外产业生态发展历程

2.1西方产业生态学的发展与现状

2.1.1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的理论起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Ayres致力于研究工业生产系统(产业系统)的物质材料流动 (Materials Flow),首创性地提出了“产业新陈代谢 (Industrial Metabolism)”的概念,并于1972年提出了“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的概念。”不久之后,一些比利时学者出版了一本意义重大的小册子,该书以材料流、能源流而不是传统的货币作为当时比利时国民经济运行的绩效评价工具。”然而在学说发展初期,“产业生态”这个概念是非常模糊的,与其说它是一门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比喻”,以生态系统原理把理想的、合意的、运作的产业系统比喻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但这种尝试无疑是意义重大的,曾任《产业生态学杂志》编辑的学者John Ehrenfeld认为,“这种比喻对产业生态学的早期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2.1.2内容和方法研究

产业生态学最基础的原理是物质循环使用、能源层递使用,这个原理是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产业生态学最重要的研究工具[2]。产业共生系统(Industrial Ecosystem或Industrial Symbiosis,国内学者亦称之为“产业生态系统”或“产业共生网络”)通过各企业间的产业共生式关联,进行副产品交换、能源层递使用使产业系统(工业园)内部的物质资源、能源资源被循环地、层级地有效使用,最终达到在自然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资源消耗最小化的同时获得不少于原工业系统的生产力。

然而,研究质能循环不能只停留在工程学、系统学层面,不能独立于循环所属的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因此,产业生态学有个被学界广为接受的共识: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社会学科。这是因为以社会科学的角度理解产业生态,相对于以自然科学的角度理解它更贴切、准确。在其社会学科属性中,产业生态学有着其根本经济属性,正如学者Boons和Roome在其论文中提及,产业共生系统中生态的概念应该是“人类生态”而不是简单的自然生态。其主要原卧就是所有人类行为都是由人类的思想与行动引导的。因此,当我们研究可持续发展时就有必要使用:社会价值,如金钱、劳动投入等社会要素,来作为可持续发展指标。 2.1.3生态产业园区建设

经过20年的学术探讨之路,新兴产业生态学已经成为了一门较为完整的学科。综观产业生态学发展历程与现状,当今西方学界的研究对象与成果不单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产业生态学原理的应用研究,也就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研究。产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可以分

为三大类:理论与概念研究、工具与模型研究、案例分析及生态工业园实践研究。

2.2国内产业生态学研究进展

中国现代科学起步较晚,国内很多新学科的早期研究都是基于翻译国外研究成果,以国外新理论的推广为开端。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汉语国家,西方学术发达国家的科学文献主要采用拉丁语系的英语、法语、德语,国内学者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对专业词汇的翻译往往是采取直译办法。在学科发展初期,直译出来的专业词汇在短期内便于推广学科在国内发展,但当学科发展到了一定时候,研究达到一定深度时,直译出来的专业词汇往往会显得词不达意,有碍于学科继续发展。

3理论和方法研究

西方主流产业生态学是一门把生态学基本原理——物质循环、能量层递消耗原理应用于产业系统中,从而使产业系统、社会生产更有效率、具可持续性的学科。而事实上质能循环理念不单单是生态系统原理,更是人类社会由来已久的生产方式,其中在中国有上千年历史的“桑基鱼塘”就是质能循环近乎完美的农业样板[3]。因此我们不能只把质能循环单纯地看作是自然界生态系统原理的运用,还要把质能循环等产业生态学原理看作人类自身生产方式的一种复古的或超前的寻求人类社会最优发展的途径。

4产业生态学的经济学意义

4.1产业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产业”

“产业生态学”在中国往往被视作是环境保护的手段、工具甚至口号,生态工业园建立与运营属于环保局的管治范围(反观国外生态工业园项目大都非常注重经济可行性。生态工业园的审批、运营主管政府单位是经济职能部门而不是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只是监管生态工业园建设、运营的其中一个单位)[4]。国内研究产业生态的学者在要用产业生态学理论来保护环境还是要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的问题上,与部分对产业生态学应用研究持保留意见的学者争论不休。部分学者过分强调产业生态中“生态”二字,提倡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再无视环境的日益恶化,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另一部分经济学者却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鉴于各种国内外社会、经济、政治形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还没达到可以大范围牺牲经济利益去治理环境的水平[5]。

其实经验表明,只要是打着“生态”、“环保”旗号的项目,企业就只会联想到排污费用、污染罚单。在企业眼中,中国政府现时任何的“环保”行为,只意味着损害企业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对关于“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项目有着本能的抗拒,更不要说自觉参与损害自身利益的产业“生态”项目[6]。由于政治体制、财政包干等因素存在,如果产业生态不能吸引企业参与,不能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等经济效益,产业“生态”项目对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地方政府而言可谓毫无吸引力。

这样一来,无论是在学术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在企业微观层面还是政府宏观层面,产业生态学理论发展与应用、生态工业园建设都遇到了重重阻力。

4.2产业生态学的研究重心是“经济”,是产业系统改进的经济可行性研究

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中,如果说“可持续”是学科的环保意义的话,那么“发展”就是学科的经济意义,可以说可持续发展从来不否定经济增长。

同样道理,把产业生态学投入实践应用,建设生态工业园必须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这一点在西方产业生态学界中已经达成共识。也就是说,产业生态学的应用必须以不损害经济增长为前提。因此在推行产业生态化改造、建设生态工业园过程中,经济利益激励是最重要的手段和目的。经验表明,每当环保局向企业推介环保、治污项目时,企业首先考虑到的就是

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当项目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时,“环保”对企业来说无疑与“罚款”无异。即使有强制性法规存在,如果缺乏利益激励是不可能让企业自觉地投入到产业生态化建设中去的。因此,只有利润、收益才可以真正让企业接受新式生产方式,只有遵从利益激励机制才能保证生态工业园项目的开展。

4.3产业生态学的经济学解释——解决“马歇尔矛盾”

在产业生态学发展初期,工程师、社会学家曾为产业生态学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当产业生态学涉及的层面不只是技术、工程,而是更多涉及社会、经济层面,涉及到产业生态学最终目标——投入实际应用的时候,单纯的工程技术并不能解决现实中技术应用的经济可行性问题。正如无论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多高多好,是否可投入应用还是由市场决定,正如原子物理这门基础学科,只有当科学家用它建设核电站去发电而不是停留于实验室研究或用来制造核武器时,它才会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具有经济学科属性的产业生态学才是可以投入应用的、完整的学科。

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方法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7]。 参考文献:

[1] 鲁成秀, 尚金城. 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农业与技术, 2003, 23( 3) : 17~ 22.

[2] 李有润, 胡山鹰, 沈静珠, 等. 工业生态学及生态工业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中国科学基金, 2003, 4: 208~ 210.

[3] 李同升, 韦亚权. 工业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生态学报, 2005, 4: 869~ 877.

[4] 刘力, 郑京淑. 产业生态研究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初探. 经济地理, 2001, 21( 5) : 620~ 623.

[5] 王如松, 杨建新. 产业生态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8~ 22.

[6] 王瑞贤, 罗宏, 彭应登.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新进展. 环境保护, 2003, 3: 53~ 56. [7] 滕藤. 生态经济与相关范畴. 生态经济, 2002, 12: 2~ 6.

产业生态学

产业生态学近年的发展摘要:传统末端治理方式的弊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局限性促使人们探求新的污染防治模式,生态学尤其是仿生学的发展激发了人们仿照自然生态系统来改造人类生产系统的想法,基于这种背景,产业生态学应运而生。分析了产业生态学诞生的背景及其形成过程,并全面系统论述了产业生态学领域的国内外进展,识别了目前我国该领域面临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cr265g5n168ub00wpn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