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处于残缺不全的状态,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商业银行的需求。具体体现为:第一,从组织要素来看,我国信用体系的组织建设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二,信息收集缺乏法律支持。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全国性的有关征信的法律法规。第三,尚未树立现代信用意识。人们仅仅把信用作为一种观念用道德去约束,并没有将信用看作是一种商品。第四,信用数据征集成本较高。我国征信数据分散是信用体系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加之信息开放水平非常低,信用评估公司难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商业银行贷款在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支撑,其蕴含的风险会直线增加。
3.4 银行信息不对称
当今社会信息是利润的最大支撑点,商业银行也不例外。目前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即商业银行不能掌握借款人的全面信息或者真实信息,银行所能获得的只能是企业片面的或者是经过粉饰过的信息,而低碳信贷又涉及大量有关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等相关的碳排放数据,即使经过调研有时也很难对相应的信息全盘把握,从而加大了风险。不仅如此,银行业之间也没有一个资源共享的渠道和途径,无法达到对贷款企业的基本信息及信用状况共享的目的。
一家企业即使在一家银行获得贷款到期没有偿还,企业以其他方式仍能从其他银行借到钱,对恶意拖欠银行贷款的借款人没有一个规避或者制裁的措施。商业银行已经着手建立网间互联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查到经过工商注册的企业的一些基本资料和信贷信息,以期望能够在各个银行之间能够达成资源共享。低碳信贷业务,除了需要银行掌握企业的基本财务信息之外,还需要对企业的碳排放信息、企业主要业务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等信息一并掌握,而这些信息的不对称,都会使商业银行在开展低碳信贷业务的难度加大。
3.5 风险评估体制不健全
决策和审批环节存在缺陷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全面、准确、及时的反映信贷风险至关重要。目前商业银行采用的定性的风险评估方式有它自身的缺陷性,贷审会制度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都较低。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以技术与方法为基础的碳信贷风险评估机制,从而无法对碳信贷风险作出准确的识别和分析。
目前,商业银行在碳信贷的贷款决策上采用的是贷审会制度,但贷款审查委员会基本上是一个有权利而无责任的机构,对待审会的约束仅限于对其决策能力的评议,缺乏相应的经
济和行政处罚。在进行碳信贷的贷款决策时,贷审会一般通过无记名投票的形式,从而没有因个人决策失误所需承担的责任以追究责任的依据,贷款投放的效益和产生的相应后果,贷审会成员几乎没有任何利益相关性,其成员对碳信贷的贷款项目的评审仅有职业道德约束。此外,审批环节的繁琐使得商业银行在节能减排等碳金融项目的贷款营销上,差点导致丧失放贷机会。除低风险的小额贷款外,商业银行绝大多数贷款决策权在省分行,信贷业务环节异常冗长,对市场不敏感。
4 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经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目前在建立信用体系过程中存在着信用观念淡薄、信用机构主体不独立等主要问题,因此应采取强化信用观念、加快征信服务和征信行业立法等措施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体系。建立我国信用体系的惩罚机制。建立信用体系惩罚机制的主要目的之一让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或个人无法生存于市场。
加强信用管理。由于贷款额度大、期限长,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和借款居民都会遭受巨大的打击。所以,防范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首当其冲的措施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首先,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其次,借鉴欧美的信用体系模式,加快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和征信数据的开放。第三,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第四,培育专业的、市场化的信用中介机构。第五,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督和管理体系。
4.2 合理安排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流动性风险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首先,建立一套与比例管理决策机构相适应的组织与协调机构。其次,建立高效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通过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进行有效的资金余缺调剂,从而在保障流动性的同时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最后,金融监管机构要积极改进金融监管体系,通过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金融业务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一是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自
主进行产品定价,可以控制负债的期限和品种,调节资产负债比例和管理期限缺口。二是资产业务的创新。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三是中间业务的创新。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通过预测贷款需求、存款来源以及客户提款 需求、偏好转变来进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做好资产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监测指标体系,以便准确地监测流动性风险。建立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对突发的流动性风险及时启动处置预案,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4.3 认真审核,防范抵押风险
第一,审核抵押人是否具有法人资格或者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抵押人对抵押物是否拥有合法的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第二,把好抵押程序关。第三,审核抵押物的权属。信贷人员应严格依照《担保法》、《物权法》的规定审查抵押物,确保抵押物的合法性,防止借款人用法律禁止抵押的财产进行抵押担保,认真查验抵押物的权属,确保抵押物的有效性。第四,公正客观地评估抵押物价值。第五,做好抵押物的投保。抵押物投保对商业银行形成双重保障。
银行发放抵押贷款时,不仅要考虑借款人的第二还款来源,而且更重要的是重视第一还款来源;不仅要对借款人进行担保分析,而且要对借款人进行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和非财务分析,对借款人经常开展贷后检查,动态反映贷款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抵押贷款的质量,有效防范抵押贷款风险。对共有财产,银行应详细掌握财产共有情况,要求所有财产共有人共同签字。
4.4 完善商业银行信息管理
首先,强化贷款借款人的风险意识。客户应以诚信为原则,增强风险意识,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提供贷款资料,合理评估自己能够承担的贷款金额。谨慎对待担保或出质责任。其次,运用经济政策缓解经济周期对市场的影响。运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经济周期几乎是各国政策当局的选择。具体到房银行贷款领域,周期性也很明显。及时洞察银行贷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宏观、中观甚至是微观的政策措施加以及时解决,防范市场的波动与危机。 再次,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谨慎对待人民币升值。最后,加快信
贷立法,促进信贷市场健康发展。从国际经验看,各国都很重视信贷政策的作用,并通过立法加以保障。严格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监管,审慎推进贷款的证券化,最大程度地避免贷款的出现和累积。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优化银行资产质量。 从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外商业化程度较高,在信贷风险研究以及对信贷风险的控制方法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国外学者的研究中,一是金融风险度量技术方面比较多,既涉及了房地产金融的一般理论,又涉及了金融风险度量的具体模型和方法,正如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出现,无疑为今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的拓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有关金融危机风险论的研究众多,其中金融内在不稳定假说尤为突出。它揭示出金融危机起因中金融活动或金融体系自身缺陷的重大影响,由于金融的内在不稳定性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抵抗因素,要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保持金融系统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就成为充分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注意风险的防范。
4.5 完善银行的风险评估
银行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与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的操作风险管理理论。在研究大型国际化银行、以及一些操作风险相对重要的银行案例中,我们希望这些银行能够采用巴塞尔协议中的高级衡量理论。对于操作风险的量化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风险评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成功进行操作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量化的结果是达到了高级衡量理论,但却不一定能满足评级的要求,评级机构更加注重对操作风险的定性分析。标准化理论和基本指标理论规定下的资本需求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评级机构基于这些理论对银行进行评级时,特别要注重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定性因素。
对于银行建立其操作风险体系来说,收集分析内部损失数据是格外重要的,因为内部损失数据应比外部损失数据和外部事件更加重要,但这却并不足够,银行应采用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工具。然而,使用外部数据和事件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外部数据需要根据银行的规模、经营行为和独特的风险环境进行调整后使用,因而会产生一定的问题。 事件分析对于生成操作风险损失中的期望损失很重要,但是它们都受主观影响。虽然在操作风险模型建立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一切都还处于初期阶段。尽管一些成果显现出来,但是对于操作风险而言,没有一个标准的分布。选择不同的分布会对资本要求起重大的影响,银行也需要全面解释分布是如何选择的。
5 结论
1、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信贷业务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近几年来,我国贷款业务在迅速发展,业务运作和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继承着传统贷款业务的方法,显然存在着一些敝端。而在国外,贷款业务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一种很成熟的消费信贷业务,这些国家的风险管理体系拥有很多值得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范进行比较借鉴的地方。作为商业银行本身必须做好以下方面: (1)对贷款的风险予以科学合理的评估
(2)从信用管理、流动性安排、抵押品审核等多方面把好关 (3)严格按照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规范和管理贷款。
(4)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完善信贷立法、强化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监管 (5)强化借款人风险意识、加强政策调控等 2、创新点
本文创新点在于写作思路,从运营能力方面分析出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使得本文更加的贴切实际。 3、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1)论文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
从社会经济环境来看,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面临经济周期波动风险、监管部门监督不力带来的风险、政策风险及法律风险等,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其面临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抵押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而本文因为能力所限,所以只是对以上方面做一些理论上的分析。
(2)论文写得过于宽泛、不集中
由于作者专业技能不够精通,所以所研究的内容深度不够,只是宽泛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