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单选题&判断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意识能动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是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也具有物质性。 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唯物主义一元论把世界的本元归于物质。
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认识是在时间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在资本总量增大的情况下(前提),资本有机物构成提高意味着“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都增加了。但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提高了。
垄断资本主义有很大发展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从资本形态上说,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借贷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型垄断企业其经济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垄断利润。
为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称为可变资本是因为:劳动人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还能创造自身价值。 价值不能转移,超额剩余价值是本企业产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下列关于商品二因素的观点正确的是:①必须同时具有二因素(?)②实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③商品实用价值和价值相互排斥(?)二者对立统一④商品生产者既要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⑤商品可以没有价值但不能没有使用价值。(?)
保持产业资本循环不连续的条件是1、空间上并存2、时间上继起 资本有机构成、企业生产的性质、产品的销售状况。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资本主义跨国公司是一国的垄断组织或以一国垄断建立的是以获得高额利润为垄断资本本主义服务的躲过垄断组织组成的经济联盟。(?)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创立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实践出真知是人的经验一般有直接或间接获得。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发的根本动力。(?)矛盾是根本动力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的全部劳动报酬。(?)
垄断资产阶级加强和维持垄断经济的方法是:参与和垄断联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结合起来。(?)有创新 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 凡真理都是客观事实。(?)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升意识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离不开流通领域。(?) 资本循环三种职能:1、货币资本G 2、生产资本W 3、商品资本W`
资本主义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是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工人工作日缩短,表明1、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2、劳动生产力明显增高(?)。3、必要劳动时间大幅缩减(?)。4、剥削减轻。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最根本特征: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1、借助抽象劳动在生产出来(?)2、随着生产的消耗而不断的消逝(?)。3、能够发生价值增值(?)。
资本的周转速度受1、时间2、资本构成(固定和流动资本)影响。周转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次数成正比,固定资本越小周转速度越快,与之成反比,相反,流动资本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1、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2、劳动力商品在消费时可得到剩余价值。
垄断资本的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换劳动的过程。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马克思的贡献是把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劳动者,具有二重性。社会性质由社会分工决定,社会分工造成了劳动的社会性质。
论述&解答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条件、理论品质和特征
答:含义: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产生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的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特征: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理论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5.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6.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的关键。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去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7. 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答: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8.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物质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物质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
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0.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
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相信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意义:
11.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指导意义
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13.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意义
答:矛盾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包括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主。
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4. 意识的本质与能动作用
答: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