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经邦济世,经国济民)

历史发展: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Economy(家庭管理),

⑴14-15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开始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流通领域。 ⑵真正近代经济学,是在理论研究转向生产领域开始的。

⑶法国重农主义代表人物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首先把研究领域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限于农业生产),把农业看作是创造纯产品(剩余价值)的领域,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

⑷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由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古典政经有,①科学成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②庸俗成分——西方经济学

⑸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经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政经,其代表当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对政经做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明确提出正经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

1、按研究对象区分:①资本主义部分②社会主义部分

2、按所处的阶段分:两者均可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 ①处于资本主义的政经

②处于社会主义的政经(现阶段):a.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b.分析与社会主义并存的资本主义经济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要体现2个开放,即:A.向实践开放 B.向西方经济学开放) 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突出表现在: 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研究重点转向社初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初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适应的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承认公有制可有多种实现形式,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⑤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服务。 政经研究的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 2)政经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经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4)马克思主义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A.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目的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生产关系的动力

1

B.以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寻求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途径,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

①可分为两个层次:本质层次的分析——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 表层层次的分析——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

A.西经:偏重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更关注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B.马政经:偏重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生产关系),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更关注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 ②马政经与西经也可能交叉:

A.西经也会涉及经济制度的分析,但以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制度为前提,总体着重研究宏微观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B.马政经也会分析经济运行,其重点是各种生产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和调整。 五、政经的研究方法及任务

1)研究方法——哲学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和抽象法) 数学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

2)实证分析——试图在不做出是好是坏的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分析经济体系的行为和运行。 回答“是什么”

规范分析——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并提出它们是好是坏,以及这些结果是否可以变得更好的判断。 回答“应该是什么”

3)任务——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4)政经研究的科学价值——阐明支配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种更高机体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5)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有三个层次: ①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 ②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③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6)学习思路:

A.政经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趋势。(借鉴、竞争、信念),关注:

①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②资本积累理论——揭示剥夺者最终被剥夺的历史趋势; ③在生产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矛盾;

④平均利润率下降理论——揭示资本过剩和生产过剩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周期性危机; ⑤剩余价值分割理论——揭示不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⑥资本主义总过程理论——描述信用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危机分析; ⑦在新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新特点及其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之间的关系;等等

B.政经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一方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要把政经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7)对中国现阶段经济的研究要进行多层面的研究:

①生产关系层次——即经济制度层面的研究;②经济运行层次;③经济发展层面 8)现阶段学习政经的意义: ①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认识 ②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认识

2

③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P15-28)

人力社会存在和发展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和自然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力;二是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马政经①把生产关系看作是一个由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关系组成的体系,研究这些关系的内在结构;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 政经所研究的生产关系: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 2 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P15-17 答: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 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 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 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② 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 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1) 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

①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 ② 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

(2) 交换决定着生产,表现在:

① 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要素的交换。 ② 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 3 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1) 分配有两种:产品的分配和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2)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 ① 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

② 分配的方式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 (3)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4) 产品分配对生产也具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结果的分配,它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8-19摘总 ** 答: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1)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所有制、分配方式的差异体现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以所有制、分配方式体现的基本生产关系,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为具体的经济体制层面,它与实际的经济运行紧密联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管理水平等的影响。 3)生产资料所有制有两重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在法律上承认生产资料归准所有;一是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上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人们将生产资料占为己有,并不只是为了显示归属关系,而是要通过这种占有为

3

自己谋取某种经济利益。这就必然引起人们之间发生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构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体,而法律形式只是对这种经济关系的社会认可和保护。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不仅仅反映了生产资料的法律归属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社会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处于首要的和决定的地位,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了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和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包含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它是进行生产的条件,决定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了生产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分配、交换、消费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不同。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P25-26 答:⑴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因为:

①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它的这种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对稳定;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就会阻碍。 ⑶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

注:1、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怀柔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即~。 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社会性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相继出现5种生产方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的统一体,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人的劳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资料(又包括生产工具—最重要的;建筑物等)、劳动对象。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

5、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P27 答:⑴在政经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当今各国社会经济制度,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⑵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如有变化,也即某种经济制度由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全到完全、由发展到衰落的变化)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也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

注:1、 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一方面,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改革经济体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制度关系的本质要求。 2、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有效地标准:三个有利于。

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经济学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制度创新与体制改革是同义语,但二者

4

也有本质区别。体制改革强调的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制度创新是制度上的一种新发明。

4、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和过程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是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经济关系组成。

①所有,是一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按照自己的一直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在历史上,所有与占有,支配,使用并不是分离的

所有者也就是占有者使用者支配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占有,支配,使用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含义。 ②相对于所有而言,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占有,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期限内它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并且这种占有具有排他性。

③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在现实经济中,所有者和占有者可以是支配着,也可以通过他人支配。

④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5、区别:⑴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可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⑵所有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这种法权关系是反映着经济关系和意志关系。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P29-44

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P33-34 答:1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 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 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2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 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 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P36 答:1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

5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笔记及答案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历史发展: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Economy(家庭管理),⑴14-15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1615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c7gc5mpya37lyd0yjbf83hrt8bf8q008r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