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2024学年人教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课后知识巩固训练:第14课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

1.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

①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②推动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平等竞争 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④标志着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据《汉书》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重教活动

( )

A.标志蜀中私家儒学教育的兴起 B.推动了汉代地方官学的发展 C.体现了王国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官府”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 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 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

4.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学校系统,它表明 ( )

层级 官学 私学 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C.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

5.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初期的课程设置看,它包括文、法、医、神等学科,而神学和神学院的“七艺”占有重要地位,可见( )

A.科学与神学、世俗需要与宗教信条在大学内充满矛盾

中央 太常→太学 郡国 学 县 校 乡 庠 聚 序 ( )

精舍→书馆 B.基督教会和宗教学说有广阔的包容性和博大的开放性 C.自由探索的学习精神和科学研究的实验精神成为主流 D.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6.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结合史实判断,美国捐款建清华学堂的主要目的是 A.获取中国人好感到美国留学 B.培育亲美精英,影响中国政局 C.推动中国的教育发展 D.树立超级大国形象

7.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B.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科教兴国”战略 D.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8.约公元前30世纪出现的纸草书卷,被认为是古代书籍的雏形,该书卷出现的地区是 ( ) A.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B.古巴比伦 D.古代中国

( )

( )

9.印刷书的出现,依赖两个重要的条件:一个是印刷书的载体——纸张,一个是印刷的技术——活字印刷术。中国古代为此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 )

①北宋的毕昇 ②德国人谷登堡 ③东汉的蔡伦 ④春秋时期的孔子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10.季羡林先生认为: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玄奘组织译场翻译佛经

B.利玛窦制作并印行了《山海舆地全图》 C.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 D.晚清政府派遣留学生

11.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还不多见,而到了1844年,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种现象( ) A.得益于国家力量的大力扶持

( )

B.顺应了民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C.表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需求 D.是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结果

12.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是

(

)

A.大英博物馆 B.亚历山大博物馆 C.法国的卢浮宫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官学制度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早在殷周时期,统治者便已建立了名目众多的学校,所谓“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汉代太学的设立则可以说是它的奠基和迅速发展时期。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核,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玄宗“敕罢天下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明洪武八年太祖“诏天下立社学”。《松江府志》记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晋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明太祖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学子来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以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中国古代教育史话》

材料三 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性,挖掘与培养人的潜在能力与创造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就是教育。不同于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学校主要是贵族子弟,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代希腊的体育传统为依据,主张通过一般体育和

D.中国的故宫博物院

2024-2024学年人教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课后知识巩固训练:第14课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选择题1.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①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②推动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平等竞争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④标志着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bx522406g77t6k14pg60zn011onzd01ah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